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经典案例
虎哥说战略 | 定位: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
路虎 2016/5/17

导言:本文根据智纲商学院线上课堂《虎哥说战略》第二讲——“定位”内容整理而成。在第一讲“序言:战略的本质”后,路虎老师与企业家们继续分享了定位之道,定位的方法论。他主要从企业家自我的人生定位讲起,认为企业家只有找准自我定位后才能找到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并希望企业家们活在当下,回归初心。


定位必须先回归本心

什么是定位?定位就是找到我是谁,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很多人听完战略课程后马上生发出了自己的定位,但是没过多久就变了,有的变了很多次,最后怀疑定位是不是忽悠人的东西,是不是真正的有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可能你是知道分子,仅仅掌握了定位的理论,没有掌握定位的方法论,特别是定位的心法。下面我就展开谈一谈定位为什么要先回归本心。


先从人生定位谈起,有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产品定位、企业定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不能做好人生定位的人,也不可能做好产品和企业的定位。


和尚还在,我哪去了?


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和大家分享一个古代的笑话:和尚还在,我去哪里了。张三是一个公差,负责押送一个和尚,每天起床清点四样东西:包袱、文书、和尚、我。有一天和尚把张三灌醉,把张三头发剃光,换上和尚的衣服,和尚穿上公差的衣服逃走,张三起床后发现包袱文书还在,和尚也在,但是“我”不见了。笑话听起来荒诞,但是也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很多人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有的人25岁就死了,到了75岁才埋葬”。人一旦迷失自我,就没有了“魂”,魂不附体,就会很茫然,随波逐流,就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就会活在别人的观念里,就会被周边的环境所左右,就会为别人而活。


临终前最后悔的事


美国有位临终关怀护士博朗尼·迈尔总结了人临终的时候最后悔的五件事,排在第一位的是没有勇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日本也有位临终关怀护士大津秀一,总结了人最后悔的25件事,排在第一位的和美国版的临终后悔的事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当初没有勇气过自己想过得生活,没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没有回归本心,没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很多人到了临终才幡然悔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问题是你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了吗?有的人一直没有找到,有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


乔布斯与“禅者的初心”


大家对乔布斯非常了解,乔布斯是怎么回归本心,找到自我,从一个非常好的人生定位出发,实现了伟大的梦想?


1972年,乔布斯父母将乔布斯送入了里德学院,里德学院里面有很多嬉皮士,乔布斯也是嬉皮士,痴迷于东方神秘主义哲学。在里德学院,乔布斯读到铃木俊隆写的《禅者的初心》,这本书主要告诉人们如何关注当下,如何回归自己的本心。因为这本书的影响,乔布斯一年后选择退学,他认为大学不能帮助自己找到自己的初心。1974年初,乔布斯去印度寻找自己的初心,但是没有什么收获。回到美国后,乔布斯去了原来铃木俊隆的助理乙川弘文的禅修中心,成了禅修的修行者,在创办苹果以前,乔布斯想到日本修禅,乙川告诉乔布斯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修禅,修禅也可以指导人的工作和生活,这才是当代禅宗的本色。乔布斯听了乙川的话后放弃了去日本出家禅修的打算,创办了苹果。


《禅者的初心》


乔布斯终身保持着禅坐冥想的习惯,禅也影响了乔布斯,让乔布斯逐渐掌握了洞见事物本质的直觉力、排除杂念的专注力以及基于极简主义的审美能力,影响了苹果的设计。乔布斯遇到重大问题时不太相信集体讨论和市场调研,而是依赖个人的直觉。乔布斯的办公室没有太多东西,每次遇到重大决策时就在在办公室中冥想,凭直觉选择,而乔布斯的选择被市场证明是正确的。听起来神乎其神,乔布斯认为当心定下来的时候,直觉会变得清晰细腻。


2004年乔布斯被确诊为胰腺癌后顿悟人生,告诫年轻人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让别人的观念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有勇气去听从自己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指导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乔布斯的故事对我们非常有启示,和我们信不信仰佛教没有关系,只与我们内心的修行有关,不管你信仰什么,人生都是一场浩荡的修行。


如果从定位方法论解读乔布斯,我认为他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是:人生的定位首先要给自己找到魂,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找魂是定位的原点,定位的根基。如果自己定不下来,外界对你来说眼花缭乱。只有自己定下来,才能知道自己的初心。


人生的定位是这样,产品和企业的定位也是这样,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产品和企业是老板人格的外化,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和企业。老板的价值观、抱负、人生定位会影响他的产品定位和企业定位。如果老板迷失了自我,他的企业就不可能有魂,不过是赚钱的机器,当老板有魂了,企业和产品才能有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王者归来。“战略就是取舍,战略就是聚焦”,选择不做什么比选择做什么更重要。但是,凭什么去取舍、去聚焦?首先就要回归本心,知道你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才能拒绝诱惑,坚守主航道。


宋城黄巧灵


宋城的黄巧灵原来是一个体制内的人,在政府管理文化事业。后来下海,期间读了古典文学的研究生,来到海南的天涯海角做旅游,一场大风把他的东西都刮走了,黄巧灵自己躲到一个桥洞中。之后回到杭州,做了宋城,演绎宋文化,二、三年后收回成本,项目比较成功。此时,中国出现了房地产热,黄巧灵找到工作室的时候是1999年,我和云总随王老师到杭州见黄巧灵,那时他有很多想法:一方面想把旅游做大,他考察了全球,觉得迪士尼最好,他把迪士尼的很多东西照搬回来;另一方面也想做房地产,提出了“景观地产”的概念;另外还有旅行社、旅游职业培训学校、收购豪华游轮、开发龙泉山,同时想做很多事情,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这时的黄巧灵有点膨胀,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们给他策划了休博会,杭州乐园成为休博会永久会址,拿到了几千亩地,企业也做大做强了,之后全国扩张,在很多城市拿了很多地,企业失去了焦点,定位不清晰。在扩张最疯狂的时候,黄巧灵的身体扛不住了,经常晕倒。后来痛定思痛,在房地产黄金时代收缩,重新思索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和华侨城、迪士尼、万科有什么区别。


黄巧灵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要回归本心,最后确定还是要以文化旅游为核心,而不是以房地产或其他为核心。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把宋城千古情做大上市,在全国的一线景区演绎,顺带做了一些房地产,用文化旅游带动房地产。黄巧灵回归本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的长板是什么,坚守主航道,把文化旅游产业做强,而不是做一个二流开发商。


王志纲老师


另一个例子是王志纲老师,王老师有很多书,我建议大家读最早的《谋事在人》,很多人以为这本书写的是碧桂园策划案例,其实不然,这本书发行几百万册,不是房地产专业书籍,而是描述一个人如何通过好的人生定位和生涯规划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是这本书的真正价值。


王老师生于贵州,青少年时期生活在文革年代,后来恢复高考,王老师考到兰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兰州的社科院工作,两年后,王老师觉得这不是我内心想要的,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历万端事,王老师毅然选择了新华社,去内蒙分社工作。后来因为表现优秀,被调到总社配合新华社长写了很多大稿。小平南巡后,广东成为了改革开放热土,需要很多人才,王老师被调到新华社广东分社,在广东写了很多经典的大稿。那时候很多记者写小稿,有红包拿,评职称快,看的是眼前的利益。王老师从本心出发,拒绝小的诱惑,一年只写几个大稿,别人完成作业,王老师完成作品。王老师给碧桂园策划后,于1994年创立了王志纲工作室。


因为王老师成名于碧桂园,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就找上门来,那时候房地产不需要招拍挂,不需要资本金,有些人空手套白狼。很多人不解:王老师做策划辛辛苦苦收一点钱,为什么不自己当开发商。王老师很清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王老师要做一个一流的策划人,不做二三流的开发商。王老师的最大特点是自用之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根据自己的本心规划生涯。王老师离开新华社的时候,已经不是“王记者”,而是“记者王”,是记者中最顶尖的,后来有人写了中国现代媒体史,其中有一章叫王志纲时代。很多人在新华社到了一定年龄,转而从政,做到比较高的官职,有人建议王老师也这么做,王老师也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王老师自己知道,如果从政,他的很多短板都会暴露出来。所以王老师一直坚持做一流的智库,而不是做二流的实业家和三流的政客。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核心是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最擅长做什么,回归自己的本心,从这个原点出发做自己的生涯规划。


刚才谈到的黄巧灵、王老师都是鲜活的案例,人的成就不在于是否聪明,而是有没有掌握方法,很多人不掌握方法,没有这种理念,成为了投机的人,不能拒绝诱惑,往往走的都是断头公路。再例如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它不是讲简单的成功学,它反映的是人生的大道,大智若愚,看上去很笨,但是走的是直线,就像华为一样,一开始贸易阶段可能有些取巧,但是在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华为把利润投入到产品的研发里,开始了很“笨”的创业征程。华为的成长是阿甘式的成长,下笨功夫,坚守主航道,做到了“战略就是取舍,战略就是聚焦”,真正践行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不只取决于任正非的战略思维,也取决于他的心性。任正非就像阿甘一样,外化出来就是华为的产品、团队、品牌。


铃木禅师在《禅者的初心》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做任何事都是在展示我们的天性。企业就是老板人格的外化,老板的本心决定了一切,做企业是没有止境的修行,希望各位企业家活在当下,回归本心。


本期作者:路虎

智纲智库执行总裁、上海中心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