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智纲时空
给你一把打开中国大门的钥匙
吴世红(整理) 2004/5/14

    今天的中国,备受世界关注,以至于研究中国,投资中国,如何进入中国成了世界热门话题。我们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企业家,只是市场化的民间学者。由于特殊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让我们足迹遍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整天穿梭于官员、老板、学者与普通人之间。由此形成了我们对中国问题的独特思考,希望这些浅陋的见识对那些有兴趣研究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各界朋友,多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三个中国",形态各异

    要进入中国,必须首先把握住中国的经济格局。

    今天的中国,简而言之,包括三大部分:沿海中国,中部中国,以及西部中国。

    沿海中国,以三个板块为代表。第一板块是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环渤海经济圈,幅射四千多万人口。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聚集了大批的跨国公司总部及企业。

    第二个板块,就是现备受全球关注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它幅射江浙两省,涵盖7000万人口,经济飞速发展。

    第三个板块,就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华南经济圈,包括了约4000万人口。

    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摇篮。但是,伴随大上海的崛起,使之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紧迫感。

    三大城市群总人口虽然仅占全国的7?53%,土地只占1?24%,但GDP却占到全国的30%。外商投资总额更是高达73%!因此,其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市场最有活力的地区。

 

    中部中国,它主要指的是中国既不沿海,也不沿边,位处长江和黄河的中部。因篇幅有限,恕不多说。

    西部中国,由于它比较落后和贫穷,中央政府目前正用强力推动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大兴水利工程、推进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涵养水分,维护生态平衡)、发展旅游等,一时间商机无限。

    目前的中国就像一条巨龙,龙头是沿海中国,已经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开始探向信息和知识时代;龙身是中部中国,还在补工业化的课;龙尾就是西部中国,尾巴还深深扎在落后的农业时代。巨龙翻身,三种文明形态与经济形态同时升腾、激荡。

    正因如此,如果我们不从全局把握中国,就可能得出互相矛盾和冲突的结论。有的人看到龙头,就说巨龙醒了,中国的经济已经不得了了,人民币被低估了,中国威胁世界了。而有的人看到龙尾,就说中国还很原始、落后及贫穷。因此,要把握中国,必须发扬传统的"庖丁解牛"之精神,才不至于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二、"三大引擎",竞合齐飞

    要进入中国,首先要选择好进入点,我们认为目前中国有三个最好的进入点:北京、上海及广州。这是中国经济社会的三大引擎,以此作为门户,然后再深入大北京、长三角及珠三角。古人云,"占位得势,用势生能,以能成事,凭事固位"。因为今天中国的竞争更主要的表现为城市与城市的竞争,区域与区域的竞争,只有占据最佳的区位,才能因为"位差"产生"势",然后用"势"生"能"。

 

    中国也像一个巨人,长三角与珠三角,就像巨人的两条腿,缺少一条腿,这个巨人就立不起来;而大北京就像巨人的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更多的是扮演决策和思考的角色,经济只是一种顺带的结果,因此它似乎很难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抗衡。

    因篇幅所限,我们就着重谈谈珠三角与长三角。

 

    1、上海:腾飞之中的隐忧

 

    早在90年代初,黄菊坐镇上海之时就开始将上海的产业结构从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以便向世界级城市跨越。于是1小时经济核心圈和3小时外围圈初步形成,江苏、浙江纷纷朝上海靠拢,一系列拆除藩篱,加深融合的举动加速推进。十年的苦心孤诣,终于营造出一片"莺歌燕舞"、欣欣向荣的经济格局。

    隐忧之一:腐败加剧

    但在此大好形势下,目前上海的经济出现三大特点。其一房地产暴涨。从去年年初开始,地价及房价大幅度上升。温州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二在上海的经商成本大幅度攀升,许多城市病出现;其三腐败加剧。以前我曾说,"广东的官员是拿多少钱做多少事,上海的官员是不拿钱也做事,北京的官员是光拿钱不做事"。但现在变了,很多老板都说上海人比以前的广东人还黑,大官卖地,小官炒楼,简直雁过拔毛。

    廉洁和高效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机制问题。过去上海嘲笑广东,说广州就像一个大集市,乱糟糟的,广东人很土、很野、不规范。这个话自然是对的。但是经过二十多年市场经济冲击和洗礼的广东就像一所大学。大学对学生的管理基本上是无为而治,学生的举动自然比中小学生要乱,不守规矩。但他们毕竟已年满十八岁,是成年人了,相信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管理自己。这种乱,是一种市场经济的乱,是一种成熟的乱,是有规律的乱,这是强势市场、弱势政府的必然结果。而上海在此之前的管理类似于幼儿园的有序,就像"小朋友乖乖,背手手,吃果果"一样。这种管理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初期是可以的,但是,一旦上海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财团都往那里涌的时候,其上层建筑、管理方式如果还继续执行强势政府、弱势市场的那套模式,最后的结果,天王老子也管不了。这就像一个穿得漂漂亮亮的一米五的孩子,突然长到一米八了,还穿过去的制服,屁股也露出来了,十个脚趾头也通出来了-------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隐忧之二:恶性竞争

    目前上海与其周边的江浙冲突加剧。首先是机场重复建设,十五末期,华东地区将拥有运营机场36个,届时长三角每万平方公里的机场密度为0.8个,而美国仅仅0.6。为争夺外资,江苏跟上海玩游击战,比效益、地价及服务,上海不甘示弱,于是去年做了两件事。其一是将国际货运业务从虹桥机场转移到了浦东机场,此举客观上给苏州的IT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货运时间多了1个半小时,物流成本平均上升了20%。其二推出173计划,目的是与周边的苏锡常比拼地价,争夺资源。

    隐忧之三:市场意识落后

    我们喜欢把中国的企业或者人们的生存方式用三种动物来描述:圈养动物、放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在广州,在珠三角跑的几乎全是野生动物,而上海大部分都是圈养动物或放养动物。上海有许多天字第一号的企业,掌控着主要的社会资源,全是国营的,老板也是组织部门委派的官员,而许多优秀的青年才俊首选的公司居然是这些企业。问他们为什么?说待遇高、工作闲,有保障。

    据说以前上海的一位领导去香港,董建华见面就说:唉呀,上海老乡啊,你们高抬贵手,给我们留点饭吃罢。听到这个故事,我们觉得可笑,因为香港上百年的市场经济历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他人动摇,专家们预言即使最乐观地看上海的人均GDP要到20010年才将突破10000美金,而香港在2001年就已经达到24000美金。一个地方优越感太强,很可怕。好在上海的领导人头脑还清醒。就在去年10月,上海的韩正市长带团访问香港,之后颇有感慨地说,香港像个二十五岁的壮小伙子,而上海只是一个正在发育的十五岁少年,所以很多地方我们要好好地向香港学习。

    上海要想取代香港成为国际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的地位,或者上海要形成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洲那样的服务意识、市场观念、职场规范、工作态度等,至少需要20年。一个城市硬件形态的改变很容易,但是制度、规范、职业道德、自律精神等意识形态的形成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些理念的形成是需要市场的打磨和时间的浸淫,根本不是金钱所能解决的。

 

    总之,我们并不是要否定上海,相反我们相信上海在未来的中国肯定大有希望,注定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是它一定要过许多坎,就像唐僧取经一样,其中还有很多功课需要做。

 

    2、珠三角:压力之下的反思

    (1)三种拉动模式

    整个珠三角20几年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靠三种拉动模式。

    第一种拉动模式,以东莞为代表,位于珠江东岸,通过两头在外、前店后厂的方式,拉动了从香港到广州的工业走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以至于一个小小的东莞,居然扮演了世界加工厂的角色。

    第二种拉动模式,在珠江的西侧,基本模式是两头在内,以中山、顺德、南海及中山为代表。借助香港国际通道的战略地位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优势,先行一步把海外的时尚、潮流和市场化的资金、技术移植过来,发展自己的产业,大举北伐,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同时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第三种拉动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内需消费拉动模式。伴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先富裕起来的各二级城市,开始改变了过去以广州为中心的消费模式,大的消费去香港,一般的消费就在本地。于是各路诸侯,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楼堂馆所及娱乐设施的建设上,一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加之庞大的外来流动人口,迅速催生出一个巍巍壮观的消费市场,从而推动了珠三角的经济发展。


    (2)广州:痛定思痛的超越

    在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下,广州开始走上了重塑辉煌之路。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咄咄逼人,珠三角的小兄弟们又腰粗腿壮,各自为政,内忧外患的广州开始痛苦的反思和决策,危机就是机会,压力就是动力。经过十几年的飞速发展,庞大的消费市场悄然形成,城市化浪潮惊涛拍岸。当此之时,广州顺势而为,开始了大手笔的规划,重新高屋建瓴地整合资源:大港口,大机场,大流通,整个城市从一千多平方公里扩展到近四千平方公里,广州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山水城市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滨海城市。

    在这个背景下,广州为了拆除区域藩篱,开始不失时机地构筑交通网络,半小时生活圈,1小时经济圈-----可通达小珠三角的任何一座城市,3小时经济圈------可达大珠三角粤港澳100多个城镇,也可以到达从广州到华南各省的接口之地。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大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区域竞争的能量。

    在此背景下,珠三角的小老虎们,也渐渐意识到自我循环、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画地为牢所造成的资源耗散和恶性竞争之弊病,加之长三角的强大压力,以及广州的重新定位,于是"天下群星朝北斗",纷纷放下身段,重新聚集在龙头大哥广州的麾下。当然在关键时刻,中央也顺势猛推了诸侯们一把(强制"削藩",整合大佛山)。

    (3)粤港一体化。

    当此之时,香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香港其实一直不太看得起北边的这个表叔-----广东,眼睛总是向外看。但是基于长三角的崛起和内地如井喷般的消费浪潮,被金融危机一直弄得焦头烂额的香港终于意识到:香港和广东是唇齿相依、血脉相联的关系。只要粤港真正一体化,其经济实力远远大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如果我们在全新的平台上形成更高层次的"前店后厂"关系,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球都会成为一股极具竞争性的力量。

 

    给广州的三个建议

 

    第一,一定要站好广州这块跳板。"欲占领中国,必先占领广东;若占领好广东,就能够征服中国"。因为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摇篮,是中国市场化最发达、经济最有活力之地。一旦在广州站稳了脚跟,就能培育好自己的人马,然后幅射中国。这就是所谓的跳板效应。

    第二,要用好广州的软性资源。25年的改革开放,广州始终扮演了市场经济播种机、宣传队的角色,现代意义的餐饮、酒店、广告代理、市场销售、营销管理、银行按揭、保险推销、股票期货以及媒体运作等等,无一不是从香港登陆广州,然后才辐射全国。也是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一大批有市场意识、有现代观念、有竞争理念的优秀人才。因此广州是中国现代人才的摇篮,对此,希望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商应充分利用这个人才平台,而广州也要倍加珍惜这个稀有资源。

 

    第三,穗港应加强深层次的联手互动。二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扇面结构:一个辐射中国广大的内陆,一个辐射意义非凡的西方世界。华南经济圈意欲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广州和香港,就应该像美国西部片里的牛仔,背靠背,端着机枪,一个对着南方,一个对着北方,如此就能最有效地了解世界、熟悉全球,也就能最有效地投资中国、开发中国,从而所向披靡!

 

    总之,长三角突飞猛进中有隐忧,珠三角痛定思痛中有超越,二者并不是跷跷板的关系,更像一只巨龙的双翼。双方应彼此学习和借鉴,相互交流与激励,既竞争又联合,如此,中华之龙才会飞翔于世界经济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