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是回首往事,过去的十五年,马上第二个十五年要开始了,今天我们亮出了我们的旗帜——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不仅现在可以说了,我们还要把它落实到我们一套CI系统上,我们的名片、网站、演示文稿上都要有所展示。首先是让人们看了更明白,有一个概念,哦,原来工作室是干这个的;接下来,也许有人会产生怀疑,但这不是坏事,既然我们为自己定了一个标杆,别人就会不断地用这个尺子来衡量我们,督促我们进步。话说出来了,就得兑现,对我们是压力也是动力;第三,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我们就要开始做与之相应的准备和积累,所谓思想库既要像电脑的内存一样,不断地归零,不断的注入新的内容;也要像泡茶一样,给工作室这把茶壶不断地增加茶垢。
我们从来不标榜我们是中国的兰德公司,因为我们不会简单地克隆西方的东西,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中国需要智库,中国需要战略思想库,不管将来它是以何种面目出现,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必然要有一批这样的机构来承担起这样的任务。既然历史给我们提供了这种空间与机遇,并且与我们一贯的目标和大方向相符合,我们为什么不去迎接这个挑战?目前我们在战略这个层面涉及的已经不仅是微观,在中观、甚至宏观层面上的探索也正在被社会所接受。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个方向,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再隔五年、十年、十五年,伴随未来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增强,我们作为中国最好的战略智库之一,必然浮出水面,能够与西方智库同台竞技。我相信有一天这个愿景会变为现实,因为这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团队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时候到了,国运在那里摆着,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时势造英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工作室的一个核心能力就是把握大势,既然我们能够帮别人看趋势,我们自己更要借力、借势。我们应运而生,确定了要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这个目标后,人的因素就是一个关键,所以我们的队伍建设首先就得跟上,为此要打好五个基础:
第一,方向明确、理念认同。进入这个团队的人首先要有理念认同。就是要发自内心地认同我们的目标——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俗话说,道不合不相与谋。参与我们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首先搞清楚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明白我们是做什么的,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我们是谁啊,我们是从事战略研究的机构,但这种研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不是空对空的研究,而是通过破解中国发展最前沿各种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来研究,通过大量的案例去研究。最初这些难点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房地产领域,之后转移到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沿边开放,并拓展到国家战略和许多新兴产业和创新性的领域。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为客户把握方向、确立信心,也就是我们说的“找魂”;第二是,帮助客户搭建操作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后期的营销推广战略。但始终要把握的是,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在大脑、在中枢,而不是四肢。凡是市场能做的,各种服务性公司能做的,我们尽量不做。我们可以帮助客户筛选市场上的专业公司,由他们提供保姆式的服务,我们的任务是拿剧本,负责说戏,做舞台监督,也就是顾问监理。千万不能头足倒置,把精力和关注点盯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出一两个点子或者创意就自以为是,而忘记了战略这个根本,这才是客户真正需要我们提供的东西。
能提供具体操作的公司和人有得是,但能提供战略的公司是稀缺资源,而且我们又不与操作层面争利,结果就成了客户的娘家人,就是丙方。娘家人是什么地位呀?娘家人就会倍受尊重,就具有了话语权,就可以放开手脚更超脱地帮助客户做好事情,同时体面潇洒地体现我们的价值。像昨天云亮说的,我们是指点江山,而大多数的公司只能是甘当孙子。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是谁,我们是做什么的,并且按照这个要求去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强化我们的能力。
第二,明确了方向和理念,要体现在队伍建设上。不仅在CI标识上,强化战略思想库,我们各个团队也不要叫公司了,要强化战略和研究的属性,统一称为战略策划中心,比如北京战略策划中心,上海战略策划中心,名片都这么打。而且下一步,我们的各路领军人物,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方向,将这个理念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包括对人才的选择、培训,知识水平的提高,业绩的考核和要求都要完全往这方面去走。
第三,品牌建设,把打造战略思想库融入我们的品牌。刚才展示了我们的新CI形象,已经从形式上把我们这个目标展示出来了,包括我们设计的新名片。我相信,当我们每个人把这个名片递出去的时候,上面出现的第一行字:“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首先就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息,让我们的定位更加清晰,不然过去一个小小的工作室看起来很低调,许多人搞不懂你们为什么能做那么多大事,经常要费口舌去解释,这下解决了70%的疑问,同时与那些代理公司、广告公司、营销公司区分开来了,知道我们跟那些公司不是一回事,知道我们的追求和目标。除了名片,包括我们的网站、报告、各种文本,包括以后的媒体传播,都要强化这种理念。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在品牌上一定要建立这个强烈的意识。
第四,案例库的建设,这是思想库的本钱。纵观全球,所有的智库,能不能站得住脚,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看它有多少本钱。这个本钱是什么?就是它的案例库。因为作为战略思想库,它要预测未来,帮别人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未来的探索是全新的东西,无法用原有的标准去衡量。包括上次重庆市找我们做大三峡旅游发展战略,曾经说要我们参与国际招投标,我说你在全球招标,如果能找到跟我们类似的机构,我就跟它PK,如果找不到,要么你就信我,要么就另找别人。我们工作室从来不参与投标,怎么投啊?没有相同的机构,但别人要把对未来的解释和设计权交给你,人家凭什么信你呢?那么,要知道一个人的明天,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昨天。看你是怎么走过来的,你有哪些案例,能够证明你有能力做这件事。
买未来肯定是带有冒险性的,但既然这个险非冒不可,那么就要选一个风险最小的机构。最典型的例子是大理,找工作室找了三个月,它的书记就曾说:我知道现在做这么大的事情,不能只靠我们领导自己拍脑袋,必须要找外脑,但是我接触了全中国不少公司,发现都不行,发现只有王志纲工作室最厉害,所以我找到了你们,如果你们做了都不成功,那就不怪我了,不然的话我没法解释。
案例确立你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是用昨天告诉未来。通过案例,你做过哪些事情,成不成功,为什么成功看得很清楚。下一步工作室要强化案例库的研究,我们已经确定每年初一本工作室案例集锦,叫什么,白皮书或者“2008锦囊”,为什么这么重要。这就是我们的茶垢,你这个茶壶值不值钱,就在于这个东西。
第五,就是工具和方法论。我们给大家的东西,不是那种培训公司西式教学法所提供的那种一招一式,那是外在的东西,是一种形态,我们要强化的是由内到外的本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一些技巧虽然管用,但是内在的东西才是根本,这两者结合就到位了。工作室的法宝是什么呢?就是方法论,是一种庖丁解牛的方法,掌握了这套方法,你就能游刃有余。包括怎么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用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客观的事物,使自己更接近规律、更接近真理。在这方面过去我们已经沉淀了不少东西,但下一步还要不断强化和完善。必要的时候,我可能要认认真真地坐下来总结,从哲学层面,战略层面去梳理。就像西方总结出的那些东西一样,有个说法。但现在还不能做,因为没到时候,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更多的积累。林毅夫(经济学家)曾讲过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他说: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是美国人拿,中国人没有?他说,因为中国现在不是全球的主要舞台,你属于边角余料,可有可无,你折腾也没用,你只能跟着别人的屁股跑。他说:也许再过十几年、二十年,当整个中国能够跟美国并驾齐驱的时候,中国人就可能进入诺贝尔奖的视野了,这话说得有道理。
所以工作室方法论的研究,我相信十年八年后,当整个中国的国力和地位能够跟美国等量齐观时,整个西方开始关注神秘的东方,中国人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再被当成奇门遁甲,而是当成一种智慧和哲学来研究的时候,谁能说得清楚中国?谁能说得清楚中国这三十年之变?谁能说得清楚中国的神韵和奥妙?我想,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话了。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急也没有用。
所以对于工作室的发展,我经常引用毛泽东说的一句话,要把不断革命和革命发展阶段相结合。不断革命是认准目标以后,坚定不移,所谓革命发展阶段论,就是,每一个阶段我们做好这个阶段的事情。有些东西,只干不说,有些东西是边干边说,有的东西是先说但不一定马上做,这就是策略了。所以,下一步,着眼未来,队伍建设要打好这五个方面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