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智纲时空
知行合一—王志纲的阅读史(二)
王志纲工作室 2009/10/30

  按语:2009年10月16日,王志纲应邀参加“2009南方阅读盛典”活动,在广东中山大学发表主题演讲,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2009南方阅读盛典”是广东南方电视台主办,联合广东各大购书中心、人文书店、国内主流网络书店、各类主流读书网站,以盘点年度图书出版、创作为主题,以“阅读中国,开启60年阅读记忆”为口号的大型文化活动。

  王志纲:孔老夫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和七十而从心所欲,我刚好五十多一点。我非常感谢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这三十年我们正好一步都没有落下,充分燃烧了自己,实现了自己。对于这其中人生的经验,我在北大曾给同学们讲过这个东西。

  第一个首先是读书。读书怎么读?前不久中央台让我写一个读书的经验,我认为读书有三种读法:精读、泛读和翻读。我现在一年要读100本书,每个星期会读20本杂志,每天至少读5份报纸,这已经养成几十年的习惯。很多人就会奇怪,你每天这么忙,什么时候读书?我的读书是在两个地方,一个在飞机头等舱,一个在轿车里面,我跟他们算了一笔帐,一天24小时,怎么分配的呢。

  首先7个小时睡觉,硬指标,本人的睡眠极好,这点是很多大佬非常羡慕的。我去年跟中国很多大佬,当时包了一个私家飞机去看长白山项目,里面还有国美老板,他们问我你这么辛苦,睡眠怎么样?我告诉他们,如果把灯关了超过5分钟睡不着就属于失眠,我大脑就像开关一样,灯一关就睡着。其中有一个大佬说他从30岁开始就天天吃安眠药,越吃越多,现在不吃德国产的都没有效果。如果我哪天睡不好,大脑就像天上乌云一样,整天没精打采,这个时候就是天塌下来我也得把它补足,把乌云全部睡散,直到散得出现一片瓦蓝瓦蓝的天空。今天我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刚补了一个小时的觉才过来,昨天睡了6个小时,现在大脑面前是一片瓦蓝的晴天,这是从事工作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还有17个小时,晚上肯定要应酬,各方面客户来找你,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在饭桌上进行交流和切磋3个小时。还剩14个小时中有4个小时打高尔夫球,一年打200场球,一场球打下来走10公里,一边走路一边思考,只剩下10小时了。还有7个小时是业务上的交流,最后还剩下3个小时或者在飞机上,或者在高速公路上,这就是阅读时间。一天3小时,一年365天,我一年读100本书,读300本以上的杂志,读上千份报纸,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阅读必须是一种习惯,不是为读书而读书。

  这个习惯怎么养成呢?可能跟自己从小家庭环境和启蒙教育有很大关系,今天上午电视台采访还专门问到这个问题。中国有句古话,特别是在传统家庭里面讲“耕读人家”,诗书传家,所有地主只相信一点:富不过三代。要使家业传承下去就是知识,所以一直在强调耕读人家,忙活的时候就耕,闲下就读,就是诗书传家。但凡中国能传承下来的家族,香火鼎盛的背后是文化的传递,对文化顶礼膜拜,倍加尊崇,这点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他们什么都没有给我,我是光着屁股走到社会上的人,但却给了我很重要的东西,从小家庭环境喜欢读书。我小学二年级刚刚会认字就会读书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从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我读了几十本小说,比如说《红岩》、《烈火金刚》等等,同时还看了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不让读书,反而让我看到很多书。我们整天没事干在中学翻墙爬院子发现很多书,《七侠五义》、《隋唐演义》等很多小说都在里面。14岁读了一本《郭沫若自传》,很震撼,他讲12岁的时候突然产生性冲动,看到嫂子的手背,一下子想扑上去,我当时想郭沫若怎么这样都能写出来,后来长大明白在那个年代郭沫若写新诗的时候这是一种时尚,但当时不懂。这些东西在那个过程当中,起码给我们一种很重要的滋润。

  后来还有中国传统经典,比如说唐诗、宋词、汉赋,读的过程当中还背下很多东西,唐诗、宋词、汉赋只要是经典我年轻时都会背下来。比如刚才有位江西老板问我去过赣州没有,我马上想到辛弃疾一首诗,“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马上就会联想到很多东西,中秋到了赤壁,站在赤壁下面,皓月当空想起苏轼“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最后再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小时候背的东西使你对于山川地貌、历史景物的感受跟别人完全不一样,这个是不需要花钱的,而这种体验和收获绝对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今天早上跟几个朋友喝早茶,我问他们是否记得毛泽东的“饮茶粤海未能忘”,为什么毛泽东饮茶粤海这么难忘,原来人们不懂,只以为喝茶,但是早茶还是美食。很多东西小时候囫囵吞枣记在脑子里面,长大后就会有原有的内存与整个大千世界的相互印证,这个过程是读书之后最大的乐趣。

  很多人问我从事这么多行业,从学者到记者,到房地产,到区域战略,到国家战略,这其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这里面其实最根本就是方法。中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刚才讲,从前所阅读的东西全部是砖头瓦块等建筑材料,能不能盖成高楼大厦,取决于你在大学这段时间,就是奠定基础的四年,就是钻研哲学、历史包括经济学,就是方法论,这点我非常庆幸,也非常感谢命运的眷顾。1978年考大学的时候,想去北大新闻系,因为新闻系调整到人大,后来到了兰州大学读政治经济学。刚开始非常恼火,根本不想学,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对“政治”两个字深恶痛绝,“四人帮”把政治经济学教条化了,而且一听说兰州,一下子就想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寒而栗。

  但是不去没有办法,现在回过头来想,反而觉得很幸运。有一次专门在某论坛讲这个观点,还得罪了很多北大学子。我说幸好是在兰州,没有卡拉OK,没有酒吧,没有各种泡妞的机会,所以只好老老实实读书,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在北京是新潮不断,引领时尚。虽然时尚了,但是根基不牢,搞的一些北大学子受不了,在网上骂我,这个就不说了。

  这的确是我真实的心灵感受,到了兰州以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极其困乏,只好老老实实读书。还有兰州很闭塞,教学全部延续苏联式教学方式,读原著,一读把人读的死去活来,读的我天门大开。当时兰州大学读两年《资本论》,主要是第一卷,第二卷也读,但是把第一卷读两年,最后围绕资本论开了30多门辅助课程,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剩余价值等。我觉得这辈子最大的收获就在这点,两年下来读了七遍资本论。第一遍读的时候提起就骂,这个老头子故意整人,简直是天书,根本读不懂,很多概念、逻辑,特别是他喜欢用典,《荷马史诗》、《伊索寓言》、莎士比亚等,逼得我们把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这些东西都要去看,再读第二遍感受这个大胡子太超人了,知识怎么这么丰富,信手拈来,就到了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就渐入佳境了。

  这其中还有许多跟我岳父非常有意思的趣事。他是一个老革命、老共产党员,他虽然是我长辈,但我们是一对冤家,他读《资本论》读了20多年,后来我说他读《资本论》都读成了教徒,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凡是毛泽东、马克思没有说过的不能做,凡是说过你就做,这个就是读死书,读成原教旨主义者了。我把马克思只是当成一个尊敬的学者,最后把他的书当成学术著作,不是读成宗教。

  我记得最深刻是,1988年发生一次最大的争论,当时他跟我讲,当时的政策按照马克思理论来说,明明是在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还要贴上社会主义标签,就说我要干资本主义就完了,为什么要说一套做一套,打左灯走右路。后来我跟他讲,所以你当不了政治家,如果邓小平站起来说,同志们我们全部走向资本主义,首先这批老同志就要全部造反,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对是伟大的智慧,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让全民富裕。

  这个过程当中非常有意思,通过这个长达十年的砥砺,我在原来学《资本论》的时候以为自己已经掌握很多东西,其实是不严谨的,之后就通过他的严谨反过来又夯实自己的基础,所以觉得大学的四年和后来我跟老前辈这十年的争论,对于磨我这把刀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大学的四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叫精读。今天告诉青少年,包括北大学生们,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包括批判28个布尔什维克的时候说这些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所以最后走不下去了。我觉得45年以前毛泽东绝对了不起,特别是1940—1945年,他所写下的《矛盾论》,《实践论》都是经典之作,《论持续战》等更不用说了。这些过程当中在大学读书这四年,奠定了这样的基础,后来下来又在实践当中砥砺磨练,最后使我学到了真正的哲学,知道什么叫辩证唯物主义,什么叫历史唯物主义,当你具备这个方法论的时候,天下任何事情都可以轻松破解。

  大学毕业以后同学们有很多选择,一个到火热的广东特别是深圳,很多朋友叫我去深圳,去深圳意味着经商,还有去北京,意味着从政。所以在跟北大的同学们讲课时,专门讲到一个观点:“你不去规划生涯,生涯就会规划你”。这三十年走下来我走的脚踏实地,没有一点浪费,其实经验就是一句话。大学跨出去那一天就定了一个指标,第一不当官,不走仕途;第二不经商,不做生意。到现在还坚持这条路,后来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不干?第一当官不自由,必须要受制于官场的规则,无论潜规则还是显规则,必须接受人生依附,如果不接受不可能上去,我这种性格是不合适的,我要充分燃烧和释放自己,我不能够去制造枷锁;第二个不经商,我向来认为钱够用就可以了,钱挣多了没有兴奋感。曾经有一个朋友找我去,说去了以后可以赚几千万,拼命游说我,我后来跟他说假如你告诉我昆仑山有件好东西,拿来值几千万,但是要七天七夜不睡觉,我肯定选择睡觉,不会去这个地方。如果说昆仑山上有一部经典著作,拿来以后会让你一辈子受用无穷,社会国家得到受益,十天不睡觉我都会过去,这个就是我们两个最大的差别。当时我选择第一不当官,第二不经商。

  干啥呢?正是因为有这两道坎,所以选择第三种生存道路——搞学问。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我说这个话,可能他们接受不了,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一个供求的问题,当供过于求最后大学生就要过剩,过剩的唯一办法就是打折出售。我毕业的时候当初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重点大学毕业,没有想到遇到中国第一次宏观调控,我们校长告诉我们当时最需要的不是经济学家,而是教经济学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去当老师。

  只有把自己价格先降下来,然后慢慢走出去,三句话把握住,一辈子畅通无阻——让人家接受你,让人家喜欢你,让人家离不开你。现在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接受你的人,价码太高。我们这个团队中上海公司的总经理原来是一个博士,1997年来投奔我的时候,我们还在水帘洞。水帘洞是我在深圳初创时选的办公地点,白天青蛙、蛇都钻进来了,那个时期对于我们队伍锤炼的意义非同一般。他来找我的时候说,原来深圳规划局要我,我不想去,我想投奔革命,前三个月可以不要一分钱,扫地都可以。我说,扫地你不用干,最后留下来,先跑龙套。现在变成了上海公司总经理,手下有十几个硕士和博士,包括跟很多省长打交道都是他去。他原来的校长、老师、院士们一看以为他是到广东赚钱去了,但是现在都说他是真正做战略的,学院派做不出来的,因为他已经打了上百战场战争,从一般知识分子变成了身经百战的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