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智纲时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志纲谈珠江西部城市发展机遇
2011/12/31

  数日前王志纲应邀到珠海演讲,演讲前南方都市报记者就未来珠江西部城市的发展采访了王志纲。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王志纲谈珠江西部城市发展机遇

    王志纲,一个珠三角崛起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与这片南粤大地渊源深厚。

  1985年,王志纲作为经济记者受新华社总社的委派,遍访珠三角大地,深刻感受到市场经济的发轫和巨大生命力,从此开始了为广东市场经济“鼓与呼”。以《广州人经受了三次冲击波》,《百万移民下珠江》等杰出新闻作品,在那个“论社论资”的年代为广东正名。

  1992年初,随新华社社长穆青,在小平同志南巡的同时再访珠三角,执笔宏文《风帆起珠江》,打破了小平南巡后国内颇为紧张的舆论空气。此后更是以《珠江三角洲启示录》、《中国走势再访录》等深度报道,对珠三角市场化发展模式做了清晰的解读,率先提出“珠三角模式”与“广东示范”,第一个喊出“广东四小虎”。

  作为城市化战略的研究者和践行者,王志纲在2000年之后,深度介入了长三角,环渤海、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中很多重要城市的战略制定,也直接推动了“关天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落地。百战归来之后,王志纲将如何以战略家的眼光再看珠三角,又如何看待珠江西岸城市在新的发展机会,本报记者在本次珠江西岸城市发展论坛开幕之前,专访了王志纲,以馈读者。

  三十年河西:休闲时代珠江西岸后发制人

  南都:作为最早进入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报道的城市战略先行者,时至今日,您如何解读珠江东岸、西岸城市群的先发、后发优势的成因?

  王: 1985年我来到广东,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调研珠三角,走的路线和邓小平南巡以及当时所有内地人到广东走的路线是一样的。先从广州出发,坐火车沿东莞到深圳,再从蛇口坐船到珠海,到拱北眺望了下澳门,把珠海转完后又坐车沿中山、顺德、佛山回到广州。这一过程,就呈现出我所说的A型结构。

  当时新华社记者主要是写宏观报道,后来我在广东待下来以后,就开始关注广东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研究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模式”。模式就是对某一种经济社会现象进行概括以后的概括性表述,它是个逻辑结论。

  广东是A型城市群结构,A的上面是广州,A的两只脚一只是珠江口的东边,就是深圳和香港,另一只脚就是澳门和珠海,南沙就是那其中一横。霍英东当年抢占南沙,就是基于南沙在这个“A”型结构中重要位置。霍英东认为虎门大桥修通将打通东岸和西岸,大大提升南沙的区域价值。遗憾的是,直到今天,由于体制和战略等种种原因,南沙还是一壶未烧开的水。

  珠三角东西岸的产业互动非常有趣。改革开放刚开始时珠三角城市群最活跃的不是东岸,而是西岸。但到了8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以香港为母体,整个东岸开始崛起,靠外向型经济和“三来一补”实现了工业化和原始积累。到了90年代中期,更是孵化出了“世界工厂”。此时西岸则主要是利用特殊政策,依靠海外的先进技术,主打国内市场。由于东岸西岸这种A字型地理区位,造成西岸每个集装箱成本要比东线高五百到一千块钱,就是这么一点物流成本,使“三来一补”在西岸没法大发展。但是由于西岸当时的文化和工业基础比较发达,反而促使他们从乡镇企业改制,变成了今天中国最大的自主品牌制造业。

  当然,广东八十年代崛起并不是因为工业技术水平很高或品质品牌好,而是由于占据了改革开放前沿,凭借着大时代的浪潮。这种经济很单薄,但它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不过等到最后整个中国的政策都摊平以后,它的优势就消失了。

  南都:时移世易,在当前这一转折点上,您如何评价珠江东西两岸的区位优势变化?

  王:之前20年基本上是珠江东岸独领风骚,西岸显得相对落后,特别是以珠海为代表。这很大程度上和最初设想的孵化母体差异有很大关系。东岸母体香港,是世界级的平台,国际大码头,而澳门当时只有几十万人口,产业单一,相比较而言,国际化交通也不太顺畅,根本就不具备孵化珠海的能力,所以珠海是不可能接受澳门的辐射而发展起来。另外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反对污染高的低端工业化,表面上看似乎是耽误了珠海,但却为珠海赢得了未来。恰恰是这一行为,留住了生态,为给广东留了个后花园。包括新会,真的是梦里水乡,也就是三十年前珠江三角洲田园牧歌风情。人文气息浓厚,也是今天珠江西岸的重要优势。珠海以北,往中山去有翠亨村,风光非常漂亮,人文景观的延展性很强。不仅出孙中山,还有民国总理唐绍仪。

  另外,康有为在南海,梁启超在新会,这都是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广东在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都集中在珠江西岸。除了人文和自然风情外,还有现代休闲度假产品,最典型就是澳门。澳门除了赌场之外,还打造了一台比拉斯维加斯还要牛的 “秀”,接下来选美、名车、奢侈品展览、世界重量级拳击赛,都可能往这边转移,从而形成全球时尚产品的聚销中心。

  熬了30年,珠江西岸终于等来了一个休闲时代。

  南都:珠海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发展背景中,是否会迎来新的机会?

  王:珠海是珠江西岸的代表城市,传统经济模式虽落后于珠江东岸的东莞,也不及西岸的顺德,但珠海却无心插柳,为迎接新经济增长模式保留了优良的环境和大量的土地储备。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全球经济疲软,而中国也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前夜,“投资、出口、消费”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明显疲软,因此必须大力启动内需。广东是中国最先富起来的区域,有巨大的内需购买力,特别是“吃住行”之外的“游购娱”,包括休闲,观光,度假在内的需求,这些是内需重要组成部分。

  先富起来的这群人巨大的休闲消费力,对广东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整个中国目前都缺乏释放休闲消费力的巨大平台,所以我们需要打造这种平台,这就是以珠海为代表的河西的最大机会。相比较东岸城市群,西岸城市群互补性和基础性更强、更有魅力和个性。从广州往西,沿途很多旅游都没被充分挖掘。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岸城市群的路径选择就有价值了。

  但是,也些现象让人非常担忧,比如:中山、新会、江门等西岸城市在发展重化工厂。对于西岸的一些城市而言,由于看见广东其他市镇搞工业化发财,一些当地的人就失去了耐心,这是最可怕,也是最可惜的。

  珠澳一体化,将会有巨大的消费力和购买力涌入珠三角西岸。西岸不能像东岸一样工业化,必须发展与今天中国先富起来的那群人GDP水平相当的新的行当:休闲度假,高端的旅游形态,这是不二法门。

  打通珠澳,全球营销

  南都:谈珠海不能离开香港和澳门这两个珠三角城市群增长极,那么,在港珠澳大桥正在兴建,香港国际自由港优势保留,澳门博彩与特色旅游业发达兴旺的背景下,珠海的发展定位应该是什么?

  王:珠海这些年不受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娱乐之都”澳门崛起产生了一种虹吸效应。很多赌客就是经过珠海去澳门,玩完就走了。珠海政府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一直没有认真考虑两者一体化的问题:产业一体化,业态一体化,休闲度假一体化,这是战略上的缺失。

  珠海需要打造高端休闲度假平台,而要成为高端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必须要有高度。横琴岛战略通过后,珠澳将实现一体化,只要营销到位,它就会成为整个中国超一流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前澳门只是香港的小兄弟,但现在伴随中央政策和澳门赌场的细分,澳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赌博目的地。再加上13亿中国人的巨大市场,从这个角度看,在不远的将来,澳门将与香港平起平坐。澳门已经不满足于只服务香港人了,它服务中国、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博彩只是诱饵,博彩业得延展性非常强,休闲度假的产业链很长,而产业链之间又具有互补性。

  珠海和澳门捆绑在一起,三五年内成为老少咸宜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成型以后,它的产业延展就好办了。例如,珠海发展高端度假休闲娱乐,它需要的订单采购肯定都在东岸,可以套用东岸“前店后厂”的模式:产业链的高端放在横琴,打造一个文化创意和休闲产业的总部聚集区,政府提供优惠政策,这对企业很有吸引力。形成聚集后就会形成很多商机很多互动。而产业中低端放在其他地方,最后把产业打通,这样就有更大的空间。

  休闲度假产业除了提供生活方式和平台外,同时还是引领时尚的产业,其实它就是在卖时尚和潮流。包括像珠海西区,发展起来后,每年的汽车展,各种时尚活动应该好戏连台。我认为珠海和澳门要打通就要靠平台,这个平台应该在横琴和澳门之间。

  这是个很具有投资价值的产业,关键是策划规划要到位,战略投资者能体现策划规划,最后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全中国全世界投资者都会进入。令人担心的是:如果策划不到位,则可能出现市场的另外一面,可能是“创造性破坏”。

  要规避这种情况,就应该市场和政府引导配合,科学定位、科学整合、科学策划、科学规划。而且还需要耐心,这不是三两天能做好的事情。比如横琴岛,应该一开始就策划怎样和澳门一体化,一体化后如何全球营销,不能一涉及到澳门就认为会违背外事禁令,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谈的。

  南都:我们都说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在珠江西岸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中,政府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横琴的逐步成型是否能带来拉动效应?

  王:政府真正应该做的是把策划、规划、战略投资者把握住,通过策划、规划确定战略,通过战略投资者实现策划、规划,最后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将毛地变熟地,最后全中国全世界投资者都会进入。危机即转机,

  出路在于“业态创新,模式为王”

  南都:休闲度假产业需要房地产业作为载体,但众所周知,限购令使房地产拐点提前到来,传统地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彷徨的游资而言,危中如何寻机,商业模式又该如何建构?

  王:我研究中国企业三十年,我发现只有危机才能造成企业的转机。我认为中国房地产未来的出路在于两句话:业态创新,模式为王。企业的商业业态需要创新,而且任何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独到的商业模式,并且具有唯一性,着眼明天,符合社会的发展。未来房地产商应该提供平台,提供生活方式,提供增值服务,开发休闲地产、度假地产、主题地产、旅游地产。只会盖房子的房地产老板会被市场淘汰,就像当初淘汰包工头是一样的道理。

  地产业未来路径将越来越清晰:一方面是政府的强势切入,保障性住房由政府来解决了。另一方面是企业家、地产商的空间只剩30%,理论上就是要淘汰和兼并掉70%。企业有两条出路,“上山下乡”。“下乡”就是到农村、县城去,三、四线城市还是有空间;“上山”就是做旅游度假休闲、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打造硬件的生活方式平台,提升附加值。

  万达集团城市综合体的成功,就是因为打造了一个商业平台,提升了房地产的附加值,有酒店、公寓、影城、大百货,给城市提供一个完整的休闲生活集群,而不是只盖房子。这就是未来要做的东西。这方面利润空间很大,不过要做很多研究。而且还有一个前提,就在房地产商无路可走的时候,逼得他们必须要做增值服务、附加服务和延展服务。危机就是转机,地产商也需要升级。所以对房地产商要推拉摇移,拉就是市场拉它,“摇”是市场上换位,“移”是战略转移。

南方都市报记者 林涛 实习生 周静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