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产业兴替
上海大概用了10年的时间才走完了城市产业兴替的过程,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一、二、三变成了今天的三、二、一,即以第三产业为龙头,让那些更反映时代特征、更具备聚集功能和拉动力、更符合城市发展战略的产业占据城市最宝贵的空间,而那些常规的产业则逐步分散开来,转移到价值相对较低的地方,当时的上海80多万纺织工人中有50多万下岗,转为从事新兴的城市服务业。北京也同样,近几年,大量的工业企业迁出四环以外,城市中心区建设成为第三产业的密集区,大力发展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品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目前,优先发展附加值高、辐射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很多大城市改造城市产业布局的不二选择,遍布各个大城市的所谓中央商务区就是这些城市开始“腾笼换鸟”的必然产物。
上海的启示
上海的城市定位非常清晰,辐射半径非常广泛,整个城市规划根据车程制造了四个半径的区域概念:一是半小时车程辐射区,二是一小时车程辐射区;三是两小时车程辐射区;四是四小时车程辐射区。这个城市概念定位是非常高明的。所谓半小时车程幅射圈,就是以上海的人民广场为中心,幅射到上海各区的每个角落,上海市区之间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交通网络的布局都以此为依据;一小时车程幅射圈已经到了周边的苏州、嘉兴等地区;二小时车程幅射到南通、常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四小时交通圈已经包括了南京。这10年,上海围绕着这么一个区域的概念做城市规划,结果把整个长江三角洲都给规划进来,把长江三角洲7000万人口都给覆盖了。这个思路出来以后,使得江浙一带整个物流、人才流、资讯流,都来与上海进行相应的对接。回过头看珠三角,整个华南地区的规划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珠三角急需有一个强力政府来整合各路诸候。像佛山就是一个典型,与其让一些小诸侯来耗费资源,还不如搞一个大佛山。这也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广东老板与上海白领的搭配效益最佳
我发现上海现在有一个现象,老板一般都不是上海本地人,而员工又总是上海本地人。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结果呢,为何上海很少出企业家呢?它不是简单归咎于上海人不愿意冒风险,而是与上海人的一些文化基因有关。大家都知道,上海人做事比较讲规范、讲规矩的,恰恰不太符合中国“乱拳打死老师傅”式的创业企业家的人格特征。既然这样,好啦,广东的老板,包括江浙人都跑到上海去当老板了。所以我对上海人开玩笑说,在上海办企业,最好的结构是广东人当老板,上海人当白领,这样的话大家各得其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广东人做事情喜欢大而化之,反正是手笔大,看准了就干;而上海人很懂得精细,这就是最好的互补结构。广东人大事决定之后,具体就交给上海人去干,上海人可以把它经营得有板有眼。但如果这个关系颠倒过来就麻烦了,精明的老板和大而化之的员工,这种搭配的后果可想而知。
“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
话说回来,这与广东的传统有关。改革以来,广东历来是习惯于无为而治,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初期,优势是很明显的,它体现了民间草民阶层的创业特点,就是“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由此也形成了珠三角小城市的活力。但凡事都有两面,正由于政府是无为而治,虽然当初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起了很大作用,但到了今天,随着改革的深化,就出现了很多的错位。当经济发展到需要用“有形的手”来调控“无形的手”的时候,当经济发展到“有形”、“无形”这两只手需要统一整合的时候,“无为而治”这条路就走不通了,它的种种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拿华东跟广东相比,也就是10年工夫,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长江三角洲长成了一个经济巨人。上海除了中央的强力支持之外,应该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背后还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比这两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非常值得华南经济学者思考的问题,也是应该引起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长江三角洲之所以后来居上,蓬勃发展,就在于它充分发挥了“有形的手”的作用。今天来看,上海在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分工、生产力配置、城市功能的定位上有许多很值得珠三角思考的地方。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计划经济的格局下,上海、江苏、浙江本来都是各自独立的省级行政单位,但现在不仅江苏,浙江,甚至江西,都想成为上海老大哥的小兄弟,这是为什么,这就涉及到城市圈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各个城市和区域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了。
华南经济圈国际城市群的思路
还有广州与香港这两个中心城市,能否走出自我循环,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把大上海的发展思路对比大华南,如果我们真的能按照华南经济圈国际城市群的思路来进行功能配置的话,很多问题便解决了。比如香港,他就相当于上海的陆家嘴,而深圳珠海就相当于浦东开发区一样,至于沿线地区的港口码头就相当于上海的港口。另外一个广东其他地区如珠三角地区的加工产业,就相当于昆山、苏州,如此一来,就构置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关系,城市之间的功能定位都容易理清楚。这个思路之所以可行,还考虑到政治方面的因素。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香港的衰落,香港的衰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国际影响不好,而且台湾就有话说了。于是这就有了要解决粤港一体化的基本动因。现在香港所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局面呢?一是国际经济衰退,二是上海的崛起。所以,香港要不衰败,小则粤港经济一体化,中则华南经济圈的形成,大则与上海共同支撑起整个中国的经济格局。
华南经济圈的优势
中国这个巨人要站立起来,光有上海经济圈是不够的,还要有华南经济圈,它还不仅仅是像美国东部中部西部各有几个超大城市群落的问题,这还因为广东是区域经济概念中的一个大板块,它所构成的巨大能量,和它所形成的传统的商业文明这个东西不会比上海差多少,尤其是香港这个地方具有东西方文明融合的特点,更是其它地方所无法取代的。这些问题解答清楚之后,我设想广东在21世纪的门槛上,就肯定会重新出现一个新的强势发展,可以又重新谱写中国经济版图上的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