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市场、找市场与做市场
市场不是等来的,也不单是找来,而是做出来的。改革开放20年,经历了等市场,找市场,到做市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先做市场,谁先主动,谁先获利。最好的办法是在传统的市场之外去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而不是分割原有的市场蛋糕,那种日子会很难过。
市场竞争三性
项目只有在市场中具有的三性: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颠覆规则,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解释者,才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处于相对无竞争状态,才能获取较高的回报。
市场不是调查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不是调查出来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年代,如果大家都看好某种现成的市场,证明它已经没有多大发挥的空间了。市场调研的作用,应如任何情报工作一样,一是在于摸清未知之情况,二在于印证已有直觉之独特的判断或预测。当然这种直觉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之上。大势把握的结果,自当有一个基本的结论,顺此结论去探索市场需求之来龙去脉,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谓之顺瓜摸藤。其思路有异于一般的市场调研,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的市场直觉
市场调查80%靠数据,20%靠直觉。尤其是在信息社会,市场瞬息万变,靠统计得来的数据很难准确反映处于动态中的市场变化,搞不好就是刻舟求剑。特别是中国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不像西方市场那样有据可查。所以,市场调查就像烧水一样,可以烧到80度,最后的20度得靠直觉、靠经验来把握。
消费者需求重心转移趋势
从量的需求到质的需求,即越来越注重重视产品品质、质量与性能等;
从有形要素的需求到无形要素的需求,即越来越重视心理感受、品牌联想、尊荣誉感、归属感和身份感等;
从性能的需求到精神的需求,即越来越重视品位、格调、风格、个性和象征意义等;
从产品的需求到服务的需求乃至关系的需求,即需求呈现软化的趋势;
从单一化、大众化的需求到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即需求分散化的趋势。
中国市场已由狂热进入理性
当前中国市场的两大特点:一是已经由“狂热化”向“理性化”转化。原来靠“一招鲜、吃遍天”时代已经过去。企业需要营造一种文化,去培养整整几代消费者。这个工作的挑战性越来越强。
中国的市场不仅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到收入差距拉大,不仅形成了东西南北的差距,而且出现了很多明确的阶梯式的消费群体。已经形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格局,形成高、中、低不同的消费层,谁想一览天下已经不可能,
借腹生子
今天中国的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缺的不是生产产品的厂家,而是能打入市场的品牌和销售网络。就好比不缺生娃娃的肚皮,有了叫得响的品牌,也可以借腹生子。
现代商战需要精确制导
八十年代的商战如同炸碉堡,实在不行就自己顶上去;现代的商战就不同了,如同发射洲际导弹,可能有几十个步骤,虽然每一步只取得了有限的效果,但是每一个步骤都是可以制导的,当过程结束以后,就能击中几千公里外的目标,并且产生原子裂变的效果。
以市场为导向
伴随中国从短缺经济转入过剩经济,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今后的竞争,不再是谁有生产能力谁就称王,而是谁控制了市场,谁有发达的网络,谁就是主导者。从这个角度讲,任何企业不管他从事什么行业,企业经营的重心都必须从生产导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
中国的市场需要深谙水性
中国的市场搏击需要深谙水性、擅长动态把握的冲浪运动员,他必须理解脚下这块土地的脉搏,懂得潮涨潮落的规律,必须有整合力和驾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