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今年7月的一天,王志纲老师与一位咨询界的朋友相聚于深圳的寓所。两位充满智慧的朋友碰到一起就像雷电与密云碰到一起,难免要碰出一场思想的狂风暴雨。在长达几个小时的对话中,主客二人涉猎之广、议论之妙、探究之深,令人大有山荫道上应接不暇之感。现撷其若干片断,陆续推出以飨读者。(以下分别以"主"、"客"代指王志纲老师和他这位朋友)
客:最近瑞士和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上半年中国的宏观调控对上海房价和全国房价造成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有所下滑,甚至已有停止增长的迹象。那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二十年以后是不是真的要出现拐点?
主: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辩论的话题。许多学者早就预言,中国经济发展十年差不多了,不可能再高速发展了,怎么可能有二十年!但是现实一次又一次打破了他们的预言。中国有句话叫富贵逼人,财神来了躲都躲不掉。我想,目前中国经济的变化形势,同样也是出乎他们意料的。
中国经济发展的所谓拐点现象,实际上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反映。打个比喻,中国经济发展就像一部高速奔跑的车辆,要换档就要减速,调整方向。先调速度,然后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所以,这个拐点就不是西方所说的那个拐点。而是我们自己要调整速度、宏观调控的表面特征。这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始追求质,而不是量的增长。中央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中国过去的那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极限了: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那种"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已经充分显示了它的局限性。
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特点,引进了许多低层次的三来一补企业,但后果是生态成本高昂,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紧张,这就是代价。就是这种做法使中国从饥饿到解决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局部区域的初步富裕,而且有相当多的城市同世界开始同步对接。但是,当全国都发动起来后,13亿人口的国家都保持持续强劲的发展时,这个经济发展的模式就面临挑战。首先,生态问题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其次,我们对能源的强大需求,尤其是石油的进口,已经引起美国的警惕。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资源的竞争,由此引起美国一次次干预中国事务,包括美国对日本的怂恿。日本是美国的一条看门狗,美国把这条狗放出来就是要让它死死咬住中国。而日本因为不愿看到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也甘愿当这条狗。这就是目前东亚事务的真相。
这些事件让我们明白,中国必须坚持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建立节约型社会。内忧外患,其根源是中国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再也走不下去了。实际上,宏观调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是在转换经济发展模式,保证中国的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客:那么,在这种形势之下,如何看待目前的宏观调控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主:房地产是经济过热的首要祸源。中央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一般来说,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利润是其他行业利润的数倍。如做工业的利润可能是6%,而做房地产可能至少是3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早就指出了个别利润与平均利润、超额利润与平均利润的关系,是符合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的。当一个行业出现暴利时,其他的行业就会把资金和资源往这个方向集中,通过集中,使供不应求变成供过于求,这就是市场竞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
但是这个推理到房地产行业就会受到限制,因为房地产行业是个特种行业,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不像工业产品可以无限供给,如冰箱、洗衣机、汽车等。房地产是有限供给,是建立在资源的稀缺之上的。这造成了房地产开发的暴利,致使成千上万的闲置资金往房地产行业走,结果是短缺的更加短缺,恐慌更加恐慌。就造成了官商勾结,土地在政府手里,不勾结怎么成,权力在寻租,挡都挡不住!炒房盛行,就是资本追求暴利的直接反映。
在对待房地产开发问题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一块土地10万元一亩,地方政府把它变成200万元一亩,那么政府就赚了190万,就马上会变成地方财政。其次,房地产开发在整个城市是活跃资源,可以带来百业兴旺。房子好卖,城市价值升高,地产升值,第三产业兴旺发达。至于最后城市会出现什么问题就没人愿意考虑了。金融风险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这个矛盾中央早就看到了。从2001年开始宏观调控,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所以从2002年到现在基本上宏观调控效果不明显。金融风险威胁很大,经济发展像脱缰的野马控制不住,非常危险。
如果让中国的房地产真的大跌,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中央的权威不能没有用,金融风险必须防范。所以最后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到炒作最厉害的上海了。
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要中国经济不出问题,就必须让上海的房地产出问题;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如果不出问题,中国的经济就一定会出问题。上海房价每年30%、40%地上涨,这是极不正常的。
从这一点上说,上海扮演了一个"坏孩子"的角色。从买期货的眼光来看,上海的投资价值是很高的,因为它是世界上最有可能成为新兴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首选城市,全世界都很看好上海。这是炒作主题。但他们忘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炒作行为的马太效应,使上海房地产市场很快变成了一个投机市场。上海人原来所固有的精细、勤勉已荡然无存。钱赚得太容易了,本来打算赚五千万的,一不小心赚了十个亿的例子都有。结果是房子质量越来越差,管理越来越差。这同上海一惯稳健的作风相去甚远。上海对中国太重要了,上海不能变成"坏孩子"。所以中央的态度是长痛不如短痛,要进行调控。我觉得,这次调控,上海有三分之一的房地产中介要关闭;房价要下滑三分之一;80%的炒家亏损;这三个数据达到了,宏观调控就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