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长三角沿线采访中发现,城市经营意识和策略往往随着该城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实力停留在相关环节上。著名策划家、北京财智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志纲先生长期从事城市和区域战略策划,他将城市经营的内涵概括为“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有什么”、“我如何成长”、“我怎样让世人知道‘我是谁’”五个方面。
针对以苏州为代表的大城市和以昆山为代表的县级市两种城市经营状况,记者专门采访了王志纲先生。
城市定位:我是谁
[新民生]:嘉兴过去“金平湖,银嘉善,铁海盐”这句老话应该蕴涵着古老的城市定位意识,可我们日前在长三角地区采访中一个共同感受是:各城市的定位过于“同质化”,未来的发展目标都是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制造基地、旅游城市……没有个性打造意识,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志纲]: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经营意识刚起步,理论研究还在发展中,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相信长三角几乎所有的市长都在考虑城市经营问题,但大多数市长都把城市经营理解为一步到位的城市规划,没有建立起对经营城市系统、全面、立体的复合型思维方式。
所谓城市经营,首先要解决城市定位问题,即要搞清楚“我是谁”。当我们按照惟一性、排他性、权威性的原则,用区域的眼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算是找到了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可实际的情况是,很多政府官员只看到经营城市的某个方面,所以城市化中常常出现开发区热、广场热、步行街热、超高建筑热、商务区热,造成城市功能的重复和浪费。其实,经营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科学、准确的城市定位的前提下,我们的城市化才能少走弯路,避免陷入同质化的怪圈。
城市发展战略:“我要到哪里去”
[新民生]: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昆山和苏州等城市因经济模式类似,以致城市发展战略雷同,会不会有冲突?
[王志纲]:这就涉及到城市经营的第二个环节??“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问题。苏州和昆山的发展战略虽然相似,但二者在一个行政区域范围内,并且有上下级关系,容易协调。另一方面,各自“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也是现实的选择。一个城市的经济外向程度越高,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就越大,所以“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外向型经济完成借力借势作用,内向型经济避免让人牵着鼻子走,二者若能完美结合,潜力不可限量。
城市资源整合:“我有什么”
[新民生]:您觉得苏州和昆山的城市资源应该如何整合?
[王志纲]:城市经营还必须搞清楚“我有什么”,也就是要对城市产业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与整合,一般包括工业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城市经营到这个环节就是如何用手头的棋子去“布局”了。苏州和昆山都是吴文化的源头,都依托着上海,当然要强调上海后花园的特色,把江南特有的文化底蕴、生活情趣和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糅合起来,给人留下创业居住两相宜的印象。近来,昆山大量吸引了台资的增量资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简单地说,只有依托别人无法改变的天然资源和文化积淀,并把这种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极至,才能下好城市经营这盘棋。
城市规划:“我如何成长”
[新民生]:我们在长三角各城市采访中看到,沪宁高速公路沿线有大片未被利用的土地。同时昆山2001年建设领域很大部分在原来的城市主干道改造、居民住宅小区改造上。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王志纲]:这些现象都涉及城市经营的第四个方面??“我将如何成长”,也就是城市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它侧重于务实。经济先行地区一般都会出现规划滞后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最初制定城市规划的时候,往往缺乏长远的眼光,对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都缺乏动态的、系统的考虑。没有战略定位的规划就像一个魂不附体的人,行动不受控制和指挥,基础设施的不停改建充分反映了城市短期建设扩容与长期规划的矛盾。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以地生财”的利益驱动引发盲目的圈地运动,结果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经营城市土地,绝对不是简单的“以地生财”。去年11月,建设部主办了中国首届“城市运营论坛”,与会各界人士都开始认识到,在城市经营中,土地出让金只是政府在土地资本运营循环体系中的阶段性收益,最终的收益还是要靠企业缴纳的税收。
城市形象推广:“我怎样让世人知道‘我是谁’”
[新民生]:您如何看待两城市的形象包装和推广?
[王志纲]:城市经营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如何让世人知道‘我是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城市形象的包装与推广。普通人对城市的认知常常在几座标志性建筑和主要的道路,所以大多数市长都喜欢修桥筑路盖楼。然而,当物质水平发展到一定层次,人们对精神层面就会有更高的追求。苏州这方面做得很好,两个开发区形成产业链和现代建筑,在物质层面上作支撑,老城区则尽可能多地保留着传统的文化底蕴。
至于“昆山城市很海派”,是一张借力得来的海派文化名片,而台商本身对城市形象的推广就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经验表明,城市形象的打造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内涵做支撑,否则没有经济的造血功能,城市形象的包装与推广到头来也只是“赔本赚吆喝”,后继乏力。从这个意义讲,苏州和昆山都具备相当的经济基础,城市形象的文章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