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北大名家专题讲座是北大学生的选修课,学生不仅听课还要求提交论文,成绩记入学分。本次王志纲关于人生规划的讲座有200多北大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共有242人提交了论文。如何进行人生规划不仅是在校大学生所关注的,也是已经步入社会的人们所感兴趣的话题。相信大学生对人生规划的理解不仅对同龄人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也会引发更多人的思考,了解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想法,为此本博客将陆续选登部分北大学生的文章,欢迎大家参与讨论或投稿(wangzhigangblog@sina.com)。
追寻生命的意义,展开人生的规划
(把握命运的风帆,活出精彩论文-01)
张越昕/文 (2008-03-15 13:22:33)
写下这样一个题目,对自己其实是一种挑战。追寻生命的意义对每个人年来讲其实都是一个较为沉重的话题——我们或许曾经或正在有意地问自己这个问题,或许在通过实际行动为这个问题寻找一个解释。但是经过这学期在名家专题讲座中的聆听与思考,我又有太多的话想说,太多的想法需要表达。尽管不成熟,尽管不深刻,但是感谢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重新或是再次审视我们对于生命的认知与把握,也使我们对于人生的规划有了再一次的思考。
为什么要思考生命的意义呢?王老师在最后一次课上用五个故事为我们分析了为何、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当一个人目睹身边的亲友一个个地因为病痛离开人世,他应当如何为自己的生活重新找回亮色?当一个人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中被主流步伐抛开,他应当如何为自己的生活再次定义积极?在我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在寻找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在进行表面堂皇的说教。思考生命的意义,本身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快乐,这一过程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心中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修缮的工程,有时候需要补足我们内心不足的地方,有时候需要我们鼓起勇气削去心中阻碍我们前进的桎梏,是一个督促我们成长的过程。
听过第一次讲座之后,我去王老师的BLOG里看文章,偶然在网页链接中看到了关于维克多·弗兰克的《活出意义来》这本书的书评,于是到书店买来阅读。弗兰克在二战中被抓进集中营,他在集中营中九死一生得以生还,不仅自己对生命的意义坚信不疑,还关爱到他的难友们。在牢中,他与难友一同举行过一次“集中营治疗会议”,劝导难友“任何人只要活着,就有理由去怀抱希望”,“不论经历了什么,都可以成为来日的一笔资产。”他还谈到未来及其阴影,更提到往昔和往昔的一切欢乐,也谈到“过去的光辉如何照耀着此刻的昏暗”。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其意义。这种无限的人生意义,涵盖了痛苦和濒死、困顿和死亡。
一、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的意义
我总是坚定的相信,无论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有着什么样的答案,这个答案一定是被深深刻上时代烙印的。我们没有经历过祖辈为新中国诞生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因此对于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甚至牺牲总不能完全理解;我们没有经历过父辈在文革和改革开放中的动荡与震撼,因此对于人生的变幻总抱有天真的幻想与揣测。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和同学还在谈论着,中国真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其实正在发生于我们这代人的身上,不仅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更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着中国人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发生巨变的阶段。父辈或者祖辈认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在我们看来有些已经不再属于这个时代了,他们认为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在我们看来已经弗兰克生命中的坎坷与生死抉择,但是同样思考着生存的意义和过程。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得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也使得每个人的存在有其意义,这种特质与创造性的工作和人类之爱息息相关。《活出意义来》一书不是问生命的一般意义为何,而是问一个存在在某一时刻中的特殊的生命意义为何。
“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有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
“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
每当看到这样的段落,我都不禁为那些未看过此书的“伤心人”和轻生者惋惜,也为有机会拜读此书的读者感到庆幸。在弗兰克看来,只要有“求意义的意志”存在,不仅生命和爱,就连“苦难”和“痛苦”都深具意义。
究竟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呢?这似乎是我们从接受教育起就开始被不断问起的问题。初中时我们会背诵保尔·柯察金的话语,知道有意义的的人生应当是“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高中的时候我们学会在作文纸上码砌文字,用一个个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奋斗、牺牲小我等等各种拼搏的过程中。但是当我们一步一步向社会和现实靠得更近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有点沮丧的发现,生命并不总是闪耀的,发现我们曾经梦想的生活距离我们似乎很遥远,就像王老师在讲座中说到的“传奇人生可以成为小说,成为电影,但绝对不能模仿。”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的面对自己,如何客观地为自己规划一个合理的、积极的、有成就的人生?
二、认识自己
我相信,包括我自己,每一个北京大学的学生都曾经或者正在思考着人生的道路应当如何展开,人生的过程应当如何被规划。在王老师带给我们的三次讲座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成功的人生是可以被规划的。”他说:“以我的理解应该是:第一,丰富多彩的。成功人生不等于非得出将入相,或成为亿万富豪,而是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幸福观达到客观的结果,尽可能不走弯路,不走岔路,不走断头路,使自己能够在有限的时空里尽可能比别人感悟和体验更多的东西,我常说幸福是一种感觉,生命是一种体验;第二,你所干的是你愿意干的,喜欢干的,对于我来说:策划就是生活,我享受这个过程,这样才能“痛并快乐着”,而不是只有痛苦。”
我想,要展开自己的人生规划,首先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有知道了“我是谁”,才有可能进一步思考“我要怎样做”这个命题。认识自己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而认识自己——认识其他人亦如此——最好的时机,应当是在看我们在压力面前是如何反应的。高中时我们为了上一所好大学而奋斗;到了大学又为了今后更好的前途而努力;来自学习、生活和周围人的压力有时候让我觉得焦躁。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容易被这些压力影响的人,面对自己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总是紧张、担忧,急切地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在课上老师列出了几项经受压力的表现,我正在越来越频繁地经历着:习惯性地开夜车,不规律的饮食,每天在计算机前,周末加班……学习上的压力有时让我觉得呼吸都被扼住了。在一次选修课上同学们做了一个“表现误区——害怕失败的测试”,我的分数是36,即高度害怕失败,情绪的波动基本上都是由于害怕失败而引起的。这样的性格特点一方面使我容易在做事的过程中感到紧张,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一直保持较昂扬斗志的原因。同时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注重承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希望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更有成就的事业,相信自己能够为社会、能够为关心我和我关心的人追寻幸福,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都更加美好。
三、设立目标
12月7日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举行了2007学年奖学金颁奖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廖凯元奖学金的设立者、美籍华裔实业家廖凯元先生成为北京大学的名誉校董。他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追寻生命的意义》的演讲,其中一段话给我的印象十深刻:
“早在远古时候,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就已经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大约十八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在地球上、在宇宙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在我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参与生活本身,积极生活,追求梦想。参与赋予生命意义,使生命充实,并获得成就感。当你把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与你所爱的人甚至全人类共享的时候,生命就有了意义。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给予的越多,你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就越大。”
王志纲老师在第一次讲座中,将人生经历分成三种:平顺人生、传奇人生和成功人生。他说:“所谓‘平顺人生’,就是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哪怕是北京胡同里的膀爷也一样,可以舒舒服服的,不管谁当皇帝照样过自己的日子,这是80%的老百姓所渴望的生活;第二种叫“传奇人生”。但大家千万记住,传奇人生可以成为小说,成为电影,但绝对不能模仿。传奇人生是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一将功成万骨枯,在不可能的情况下产生的可能。最近我在看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就是传奇人生,一个乞丐、一个和尚,最后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其间九死一生,把众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是以传奇。传奇人生可以成为艺术品,可以成为励志的东西,但绝对不能学,可遇而不可求;除了这两种人生以外,还有一个可能,我叫做“成功人生”,这是我们可以追求的。我理解的成功人生是:充分地燃烧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且成为在社会上受人尊重的人,成功人生是可以进行规划的。”
展开人生的规划,追寻生命的意义,除了认识自己,还应当明白自己要为人生规划出什么——我们最希望从生活中得到的东西是什么。相信每一个人对于生活最简单的要求是快乐。不快乐是因为我们要求拥有不可能拥有的东西,一但无法得到,我们就不快乐了,智慧就是我们要追求那些一定可以获得的东西,得到了我们就快乐了。
智慧就是准确地知道我们要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我们自己的需要而做的,做了就是有所得,而不是还要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