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自己命运的风帆,活出精彩”,当这个题目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若要诠释好它,必须定义好“把握”,和“精彩”两个词。但是这两个词的含义,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北大,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两个词和“人生”、“命运”联系在一起时,更有着多重的意义。
何谓“把握”?其实我们都清楚,谁也不可能真正地“把握”命运的风帆,若能如此我们便不再是凡夫俗子。命运有着太多的不定,太多无法捉摸的因素,所以想要真正将命运把握于手中,怕是天方夜谭。“把握”在这里的含义,只能是把握住命运中的某些东西而已。如果对于“把握”已经有着多种解读,那么对于“精彩”恐怕看法就更多。作为北大的学生,绝不会怕以后温饱不能满足,每天苦苦奔忙,压力重重,归根结底是为了活出精彩。所以有多少种人生追求,“精彩”二字就有多少种解释。为自己定义“精彩”实际就是找寻自己的人生目标。
但是,许多关于“把握”和“精彩”的解释,却并不是我们自己心灵的产物,而是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定义的。我们一方面想要在“人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获得别人与社会的肯定,一方面又怀着某种叛逆,不希望完全遵循一种固定的模式。下面我就以“跳出功利社会为我们设定的模式”为副标题,阐释一下我对于把握人生、活出精彩的理解。
哲学修养与底蕴的打造——从一场冷清的讲座说起
有位朋友是哲学系的学生,也是北大哲学社的成员,他们最近举办了一场哲学方面的讲座,鉴于我和他的交情,以及我对哲学的兴趣,于是欣然前往。讲座现场极为冷清,可座80人左右的教室大概坐了四分之一不到。这样的场面让我产生了许多遐想。我们自然不能指望哲学讲座的火热程度可以和对面教学楼里正在举行的投资银行高管的讲座相比,如果真是那样便是一种更不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学学术气氛的一种退化,特别是学生对于文、史、哲这类知识兴趣的减弱。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如今的北京大学多了务实的氛围,却少了一些煮酒论诗,探求真理的“北大魂”。
哲学知识,不同于任何一种其它的专业知识,它是科学的科学。一个国家的哲学文化底蕴如何,可以说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有巨大的影响,甚至是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德意志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几次跌倒又重新迅速崛起,与它深邃的文化底蕴有着极大的关联,这个民族不但拥有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还拥有着理性、思辨光辉照耀下的民族文化魂。一个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极有可能跌入文化枯竭的深渊。因为GDP的增长会给整个社会加速,在给人压力的同时将社会的每个成员以及他们人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纳入一种快节奏的程序当中,使人不得不去追求功利,丧失了沉思的时间,进而也渐渐丧失了沉思的习惯。社会中的多数个体不具有理论思考的能力和高度并不是问题,可怕的是整个民族丢弃了思考的爱好。
对于国家是如此,对于个人来说,文化哲学底蕴的打造,我以为,在追求“精彩”的过程中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哲学能够带给人敏锐的目光。在王老师的讲座中,我不断地发现,王老师的策划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能够发现每个事物最最本质、核心的东西,并且加以利用。然而,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只有具备了深厚的底蕴,才能够掌握住一种跨越历史长河、跨越文化樊篱的 “道”,有了这种“道”才能够在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不为它的表象所迷惑,穿透现象,直指本质。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王老师一样的策划师,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策划师,如果能够透彻地认识自己,透彻地认识生命每一阶段,那么就能够把握住命运的核心,把握命运的一条主线。众所周知,哲学还能够带给人思辨的智慧。不是每个人都是智者,但是我们若想提高人生的境界,提高自己的深度,就必须紧紧抓住与智者对话的机会。而对话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哲学,体验哲学。
王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他在大学时代经常阅读哲学方面的书籍,如今发现受益匪浅,我斗胆揣测,他是在寻求生命之中的“精彩”。哲学是千年文明的积淀,却也是刹那间灵感的迸发;它是最高深莫测的学科,又是最直接的心灵感受。每每阅读哲学书籍,若能微微参透其中大意,我都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真理的洗礼,感觉到一种眼前的迷雾被层层拨开的快感体验,同时我的内心充溢着极大的幸福感,因为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平凡的灵魂,此刻竟然可以沐浴在真理的圣光当中,得到净化和升华。这种幸福感令我忘却了眼前暂时的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生命的内核的探寻中去。
跳出功利社会为我们设定的密码,把握自己的命运,找寻自己的“精彩”,并不是简单的叛逆和逃避,而是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升华,这是需要大智慧的。
体验与思考——在感悟中扩大生命的维度
王老师在博客中写道:如果你想创造短期的价值,你就去种花;如果你想创造中期的价值,你就去种树;如果你想创造远期的价值,你就去播种思想。的确,思想是世间最奇妙的力量,它能够飞跃我们所生活的狭小空间,跳出一切禁锢。但是播种思想,就必须要有思想的种子,而思想的种子从何而来?答案是体验和思考。
“生命是一种体验”,这也是王老师在博客中提到的。在讲座中他也不断与我们分享着这种体验,这其中包括亲身经历的体验,比如自己从新华社“无冕之王”的位置转型,自己开创民间智库的故事;也包括行走的体验,比如亲自去到中国的各个城市,亲自去到毛里求斯和印度等等,感受那里的文化、经济和风土人情。正是这些非凡的体验,给了王老师灵感的源泉。
体验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仅仅是体验,没有思考,也不能拥有思想的火花。感悟感悟,有了感,还必须有悟。王老师是这样做的,他思考中国人与美国人的交流,他思考章子怡与姚明在国际上的火爆,他思考中国的发展状况得出了“龙头、龙身、龙尾”的论说。
如果学会思考,我们生命的维度就会被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地扩大,又何愁生命不能“精彩”?思考不是空想,思索的过程、思索的结果都会给我们的心灵任何其他东西都不能给予的充实感。
我是一个平凡的大学生,不能有王老师那些周游全国,周游世界的机会,但是我从没有放弃过体验和思考那些身边的、可以触及的情景,也没有放弃过尽自己所能,间接地感悟那些书中的故事和场景。我是北京的学生,喜爱老北京的文化,原因就在于它能够给我无穷的联想:徜徉在古老的琉璃厂街附近,我的眼前浮现一幅幅历史的画面,画师墨客在这里展示自己的墨宝,戏子们在这里唱着百转千回的调子,文人们在这里抒写心志针砭时弊。而今天这里是外国游人的好去处,也受到了政府的保护,但是文化的韵味却总觉得少了几分。这些画面的交迭,构成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又不由得让我思考古老的文化将何去何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将怎样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琉璃厂、什刹海、故宫、隆福寺这些古老的北京“景点”,经常在我脑海中连成一个“网”,它们周围的历史故事,它们如今的风貌,以及它们带给我的一刹那间的感受,总是引我发问,这些问题,有的有关历史的进步,有的有关文化的传承,有的则是生活、情感方面的感叹。种种联想之间,总是似乎环环相扣,互相引起,其过程不恰当地比喻,有些类似柏拉图的“磁石——艺术链”。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自然不能奢望以自己有限的知识和深度,能够参透所有的问题,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却从中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的口很小,只是一处任何人都可以游览的景观,但是由它通向的,外面的世界却很大,大到包含整个历史,整个世界。我微小的生活也随着这扇门的打开而变得充实而广阔。
生命从广度和深度上说,都是无限的。但是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生活在身边的狭小空间之中。我认为,我们肉体的行动可以被束缚,但是思想的维度决不应该被局限,我们,特别是北大的学生,即使人生的成功之路必须服从功利社会的一些常规,其思想也应力求超越和突破,在思想上应该走得更深更远。
“出世”or“入世”?一种特殊的权衡取舍
王老师曾经说过一段话让我感慨万分,但是恕我驽钝,已经不能再现那句话的原貌了,但是大意大致如此:在当今的社会,如果不顺应这个社会的一些要求,便不能成功,甚至会淹没在人海之中;而如果一味地顺从“潜规则”,则会丧失了知识分子的尊严。
“知识分子的尊严”,这个短语不知怎的有种惊心动魄的犀利。在当今的社会,知识已不仅仅是力量,更是金钱,知识分子也不由得服从市场经济的资源调配,服从社会潜规则的条条框框。知识仍旧是知识,但是知识所能衍生出来的东西已大大超出从前,所以知识分子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分子这一点其实不足为怪。我并不想高呼“当今的社会知识分子的尊严何在”这种似乎有些极端的呐喊,我只是想说,王老师的这段话,促使我想到了“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平衡。
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历史名人的人生,便可以在眼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卷。他们中有不少是埋首书山的学者:不屑于服从社会的潮流,对世俗充满了鄙夷,像一个清心寡欲的教徒一样侍奉真理的上帝。他们中也有不少是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八面玲珑,圆滑精明,懂得适应“人”的世界,并善于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达到自己的成功。当然,历史人物的人生总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正如王老师说的那样,这样的人生多数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即使他们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偶像,我们也不可能去效仿并期望也因此留名千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人生,去摸索在社会中生存和成功的“道”,摸索现今世界中“出世”与“入世”这两个词语的意义。
所谓“出世”,在当今的社会,我并不想把它解释成为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出世”是一种心灵的境界,是一种超乎世俗之外的清醒。“出世”者,能够有一双慧眼,看得清这世间种种现象背后的规律,深处的真相,而不是被它纷乱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出世”者,能够保有自己的人生准则,精神空间,在内心深处有自己坚持的东西,不因随波逐流而空虚,不因宠辱得失而盲目悲喜。
所谓“入世”,我想,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在现在的社会,如果一味追求个性和独立,洒脱和超然,是很难成功的。因为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参与性”极强的世界,若你想要获得一个位置,你就必须参与,必须投入。如果故意置身事外,成果是不会送到你面前的。若要参与,就必须遵守其中的规则,这是一种必然。所以,“入世”就是积极地参与到这个社会中去,积极地面对在处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不快和挫折,积极地投入和创造,对生活怀有信心和追求。
以上就是我所追求的“出世”和“入世”,我以为,如果把握了这种平衡,也许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握自己的人生,既可以积极地生活、工作,又可以在忙碌而嘈杂的社会中留有一些自己的东西,不必完完全全地被社会设定的密码所束缚。
以上就是我对于“把握命运的风帆”的一些粗浅而零散的看法,也是我听了本学期王老师的课之后的一些感受,希望得到老师的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