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智纲时空
未来房地产趋势谈
王志纲 2000/1/5

今年十五大以后,全国掀起了一个热潮,有20多个省市不约而同地到南方来找我们,希望去进行策划方面的讲演。特别是《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牵头,组织了上海多家新闻传媒,《新民晚报》、《文汇报》、东方电视台、《解放日报》,向我们发出了很诚恳的邀请,欲在上海搞一个中国策划峰会。后来因为有这个背景,我们也就干脆从匆忙商战里解脱出来,以上海为主,选择了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北京等几个中心城市,转了半个月刚刚回来。通过这次讲演,一边是在传播一种策划思想,同时也是了解中国的整个脉络,可以说是收益不少。今天到深圳来,是由国土局和"同致"的先生们邀请来搞一个房地产方面的专题讲演,这正好是巡回讲演的最后一站。我今天想撇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宏观的问题不讲,一个是微观的问题不讲,因为已经有很多专家讲了,我就一些中观的问题谈一谈,但愿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房地产已进入复合发展阶段

我认为今天中国的地产业已经进入了复合发展阶段,至于这个概念准不准确,大家可以共同探讨。为什么说进入了复合发展阶段呢?这里面有一个前提,中共十五大明确了民营经济、混合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这无疑为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同时,也将面临甚至涉及到产权兼并,资产重组等资产运营方面的问题。这里学问非常大,所以我想结合一个案例来谈,大家理解起来就更有意义了。

1997年,在广东番禺的市桥,我策划了一个房地产项目,我们由原创性开始介入,一直到最后获得了阶段性的空前成功。通过策划,地产商不仅成功地开发了一个房地产项目,而且最终从市场中获得了多元性的回报。80年代末番禺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公司,叫作梅山集团,如果在座的有广东人的话,可能会有所闻。在80年代末的时候,梅山集团是以糖业为主,在糖业的基础上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走集团化的大规模发展道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梅山集团很火红的时候,它从全中国各地招来了不少名牌大学的学生,最多的时候有五、六百人,但是企业运作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已经不景气了。梅山集团下面有一个支柱型产业,就是梅山房地产开发公司,1987年创立的,属于二级企业,是广东最早的一批房地产公司之一。但是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好的优势,经营到了1996年,却是债台高筑。这个时候,梅山集团已经没法背起这个沉重的包袱往前走了。在这个背景下,梅山集团董事局开了一个会,准备把这个房地产公司承包,交给社会。消息传出,各方面的人闻风而动。

这时有一位曾就职于梅山集团,后走出体制外的有知识的年轻人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帮助他。我看他素质很高,答应了他。招标那一天我跟他一块儿去了。许多人看到了我在他那一边,开玩笑,说他明标是几千万,暗标是王志纲。最后很有意思,梅山集团的董事局认了我这个暗标,虽然这个年青人出的标底比别人低,但是仍夺取了承包权。承包权签下来了,但是他又面临了许多新问题。作为一个承包性质的公司,在操作一个具体的楼盘或者整个公司的时候,要回避哪些风险,预留哪些管线呢?我当时就对他讲:你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做房地产有两种作法,一种作法就是不行的就斩仓,好的开发,把肥肉留下来,不好的就抛掉。通过一种资产剥离,迅速地套现,在有效的承包期内实现增值,这是一种常规的做法。第二种作法挑战性更强,这条路如果走得通的话,你们失去的只是脖子上的锁链,获得的也许是整个市场和世界。当时我认为梅山房地产公司即使能够救活,你们也救活不了梅山集团,它尤如史前恐龙,是要被淘汰的物种,不改制是不行的。鉴于这种超前的认识,我认为要通过机制的力量,不光是要为梅山房地产公司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而且要做好准备,蛇吞象,吞这个集团。怎么吞法呢?这涉及到两种选择的方式,一种是就事论事的方式,一种是就大事论大事的方式,最后他们选择了后者。

在操作过程中,涉及了很多问题,第一,他们遇到一个法律难题,因为这个公司按道理发展商是梅山地产公司,他们只是承包商,他们自己是没有形象的。

第二,如果他要把它作为一种根本性的战略来考虑,而不是卖了楼,打起背包就出发,这就需要在房地产盘活和成功的那一天,让一个新生的巨人站起来。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所谓的品牌战略。通过得力的操作和精妙的策划,在做活项目的同时,不仅项目要得到回报,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的成功,支撑起一个超级巨人,然后在未来的搏击里获得更大的回报。那么,首先就要解决一个技术问题--作为一个承包者,名不见经传,相当于一个老板的二房姨太太,怎么能够获得正品夫人的地位。

第三个问题,在这两个前提解决以后,根据量体裁衣的办法,分阶段滚动。当时我们采取了一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法。首先他在香港没用多少钱就注册了一个公司,叫金业集团。刚才我已经讲了,作为一个前提,他是把它当成一种真正的大事业来做的,而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按开发一个楼盘的简单思路来考虑,所以很多事情作为预留管线,从打基础时就要考虑到。

公司的名字有了,再从楼盘上做文章。他们开发的楼盘在番禺的市桥,于是,我们将这个楼盘定名为"金业花园",同时将我为其导入的VI系统应用在"金业花园"上。当广告和最后形象一出来的时候,投资组合中梅山房地产公司被缩到最小,而在对外发散任何信息时都采取强化金业和金业人这个概念,将金业集团的形象在社会面前不断放大和强化。通过过硬的操作,"金业花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我认为中国下一阶段房地产竞争,肯定是从群雄并起进入到一个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时代,现在这样的诸侯割据时代将慢慢地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说在这个时候,如果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战略上、在根子上、做好预留管线的工作。当时我们在策划的过程中,定出了一个四出原则,叫出成果、出机制、出人才、出品牌,通过这个标准,衡量他是否成功,而不在于他的楼赚了多少钱。当他获得丰厚市场回报取得成果的同时,创造出一个高效率的机制、锻炼出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树立起一个知名的有良好信誉的品牌。因为未来的竞争,特别是房地产竞争,品牌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好比"共产党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银行会支持你,市场会追捧你,这个时候关键的就比这三个东西了,比人才、比机制、比信誉。所以根据这四出的思路,在整个操作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意眼前的直接效益,还要考虑一些根本性的长远的东西。

我讲这个过程是想说明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金业的老板现在不仅有了资金的雄厚积累,关键是他具有了一种北伐中原的气慨。在短短的一年当中,他不仅基本实现了这四出,还带来了更大的机会。前不久,番禺市委书记、市长专门找到这个年青老板谈话,说他现在救活了一个梅山地产公司,已经不错了,是符合十五大精神的,当初几个领导心里还替他捏了一把汗。现在,市领导明确地告诉他,梅山集团已经不行了,因此市委常委非常认真地来劝他,能不能重新回去,收购梅山集团。历史很有意思地划了一个圈。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同样的人,只是换了一个不同的思维,转变了机制,就做出了天壤之别的事情来。下一步如果他要去收购梅山集团的话,那么在里面所能剥离和伸展的资源,就不是房地产这么一点简单的东西了。我认为,十五大召开以后,我们的地产商们在对地产进行单项开发的同时,如果还考虑到百年大计,就要从体制上,从机制上、从资本经营上、从资产经营上去考虑问题,可能我们会获得更广阔的伸展空间和余地。在目前的中国,特别是在深圳这种地方,对于每一个开发商来说,我认为房地产开发现在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就当火车头,要么就当车厢,可以说是再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确定了大的发展目标,才能选择不同的思路和操作方法。

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年以来,我在全中国操作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就是这些项目赖以生存的文化板块不同,使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粗略地将一些区域分为珠江文化板块、长江文化板块、黄河文化板块。尽管各地区的发展的程度不一样,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由于引进了一种新颖的策划思想,照样能在每一个地方产生好的结果,我将其称之为"嫁接"。

现在我来讲讲山东"双月园"这个项目。在座有些地产商可能听说过广东的"碧桂园","碧桂园"成功以后,在江湖上有这么一个观点,认为这个项目的成功,有它的偶然性。偶然性除了天时,还有地利,还有人和。有种观点认为,这种项目只有在广东珠江三角洲这种地方才可能成功,其它地方则不可能成功。就在人们的争论还没有结果的时候,我嫁接的"碧桂园"之树已在山东开花了。

今年三月份,山东临沂来了伙年青人,他们找到我,对我说他们要在山东搞一个"碧桂园",而且要超过、要打倒广东"碧桂园"。这反映了山东人的一贯态度。还在我当记者的时候,到山东采访可以说见到的任何官员,任何企业家,他们见到我的第一句话部是问:"王记者,你从广东来,你说是山东厉害还是广东厉害?"我当时这样回答他们,打个比喻,如果说广东是一个日本小轿车一点火就着,山东则相当于一个"黄河"牌大卡车,启动很慢。但是一旦启动了以后,轰隆隆向前,势不可挡。这次我参与山东这个项目的策划,更深刻感受到了山东文化在策划及具体到这个地产项目开发里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带了几个助手去山东,跑遍了临沂及相关的地区,发现了那里有许多资源,既有和广东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差异。临沂处在从北京到上海的铁路边,是一个交通枢纽.而且北京到上海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也从那儿穿过,更使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个地方有一个号称中国前三位的小商品市场,一年的交易额有几百亿,以致于好多温州人长期在那里安家,直至建立了温州城,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第二个临沂市下辖九个市县,辖区内有很多专业大户,如蔬菜,上海蔬菜主要是从这边运过去,还有各种经济作物也不错。第三个山东人,特别是临沂人"望子成龙"的氛围十分浓厚,对孩子能否读好书,读上好学校,可以说其关注程度是其它地方根本没法看到的。

同时,山东是一个政治气氛非常浓郁的地方,我记得胡耀邦同志当总书记的时候曾经有句话,说山东人正确路线下面是模范,错误路线下面也是模范。只要你把大方向定不,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都一个心思楞往前闯,这是山东人的特点。只要你有一个理念,一个口号,山东人大有可能用雷霍万钧之力去实现这个理念,实现这个口号。第二山东人团队意识很强;第三个,就是他的政治背景很厉害,所以政治资源怎么转化为市场要素,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如果做得好就会产生一种火箭助推力,这是在广东所没有的。

因此,当山东人问到广东的时候,我讲了这么一个观点,有的人认为说广东这地方好做生意,企业很容易发财,后来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比喻:广东这个地方土地比较肥沃,所以树苗很容易长出来,而且迅速形成树林,由于彼此分享雨露阳光难成大树。而山东这种地方呢,一棵树很难迸出来,但是树一旦从山旮旯里迸出来,它就是一枝独秀,雨露阳光全部集中在它身上,对它的后天生长非常有利。所以关键前期怎么能启动起来,一旦前期启动起来,他所获得的后天回报就非同一般。通过对两个地区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比较,临走那一天,开发商和土地方,也就是当地的主管领导两家一块同我见面,要叫我拍板。这个项目做不做就冲你一句话,你说做我们千军万马就开始动,你说不做那我们就不做了。拍板时压力非常大,原来当记者的时候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现在我才发现当了策划家以后,拍板也有财产万千,这个拍板可是非常了不得的事。

我对这个项目的各方面资源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当地的领导和开发商对此项目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个项目所启动的一个开发区正是政府与商家双方结合的纽带。于是我对他们讲:不管你们的出发点是什么,目的都是一样,政府领导是希望这个地方盘活起来,把开发区能开发起来,能够创建一个新城,那么作为一方的父母官就不仅为当地创造了经济效益,还有政治效益。作为开发商的老板,是企业家,企业家要的是经济效益。因此你们两个有非常好的互补性,至于这个变压器和中转器就需要策划来解决,如果把你们不同的电通过一个绝妙的思路能够整合成一个市场行为的话,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就可以四两拨千斤。他们很赞同我的观点,表态说一定相互配合。最后我表态,如果这样这个项目可以干。

具体的做法可以说从形式上,跟"碧桂园"相同,首先办一所学校,这个学校的规模比碧桂园还要大,设计质量比碧桂园还要高,这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就是预留管线,让他事先控制了一万亩地。当时人们都认为这地方是不可能开发起来的,荒山野岭。但只要这个学校成了,这一万亩那就不得了,那个地方很有可能用市场化的方式开发成一个新的城市。为什么?有三点:第一点,山东这个地方人们非常重视教育,但还没有象样的学校,所以只要这个学校一成功,按照策划学的观点来说,他就具有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如果说广东碧桂园这样的学校,它的辐射半径有方圆一百平方公里的话,那么你的辐射范围可达五百平方公里。第二点,由于这个罗庄区紧邻临沂这个老城市,而临沂本身的改造已经非常困难,尽管临沂本身还要往外延伸,但如果你用市场化的行为,能够用90年代的水平来定位,来规划,来推动,很多人都会往这里跑的;第三点,山东这个地方城乡差距还是很大,很多乡村成功的专业大户是非常愿意到城里来做事,来居住的,而不象珠江三角洲的农民不愿意离土、离乡。这种地方如果真正形成超级社区,而且他们的宝贝孩子就在这个地方朗朗读书,那么这周边十几个县的购买力也就足以把这个新城市支撑起来。

通过我们三方的努力工作,1997年9月份,"双月圆"学校正式开学,而且一举突破了我给他们设定的临界点。"双月园"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临沂乃至山东的一颗明星。开发商所控制的那一万亩地,由荒僻也逐步热闹起来,开始升值,事情向良性滚动方面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板块下面,怎样最有效地整合他们的各种资源,不管他们的电压有什么不一样,只要能把它调为统一的220伏电压的电流来输出,转化为强大的市场能量,我们就能四两拨千斤。

我讲这个案例是想说明,房地产开发和为房地产项目做策划都是有章可循的,有其内在规律性,小到一个楼盘,中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区域,只要把马克思的普遍性真理和当地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一般都能找到最佳切入点,有可能创造奇迹。那么这种奇迹一旦创造出来,就有可能获得经济学上常说的超额利润。

三、如何看待深圳的房地产业

我来到深圳已经整整一年,经常有一些地产界的朋友问我怎样看待深圳的地产业。这里我想举个例子,就是我对东海爱地热销的一个思考。我想从我的角度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教于大家。今年深圳的楼盘可以说有三个热点,一个就是上半年百仕达很成功,掀起了一个热浪。后来又来了个东海爱地,更轰动。我到北京、上海,当地的报纸上都转载了这个消息,说深圳的楼盘3天卖掉500套。有的人就开始推理,说中国的房地产复苏到来了。这是据势推理,后来就是年底的金地海景花园也不错,这三个楼盘可以说是1997年一年统率深圳房地产住宅市场的三个样板。这三个样板有很大的共性:第一个共性,他们基本上是欧陆风格建筑,正好符合了引导深圳消费潮流的领头羊消费阶层的需求。他们现在正好有财力打算换房,还有许多是事业有成的白领阶层,终于寻找到自己梦中的家园。这些楼盘从设计到物业管理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现在我只想就"东海爱地"热销问题来谈一些关于市场操作的一些看法。

"东海爱地"轰动或成功以后,我专门去看了两次,看了以后感受非常深。我认为东海爱地的成功有三点:第一是深港联动--以香港带深圳,这的确是深圳的房地产楼盘在炒作上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杠杆。第二就是他在炒作过程中运用了一套卓越的"组合拳"。这个组合拳里面他充分利用了炒家俱乐部,把深圳城市的神韵抓住了。第三我认为他售楼现场的营造。发挥到了极致,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然后循循善诱,请君入瓮,到最后你非交钱不可。但总的来说这三点基本上仍是港式作法在深圳的成功体现。

回过头我想对这三个问题谈一个观点,当我看过东海爱地后,感到香港大批的炒家通过"中原地产"进入了东海爱地。中原地产可以说是一个很优秀的炒家俱乐部,他具备了一种呼唤能力,他说那一个楼盘有可能会升值,甚至保证第一期进去以后,第三、四期就能发财,在这个背景下面就有相当一批香港尾羊跟着头羊走。这就是他手上的资源,这个他用得非常好。第二由于他有这个资源,因此,以港治深,以港带深,可以说获得了很大的好处。第三,他的"组合拳"打得好,比如说他第一期广告请了香港的一个著名演员,叫任达华,任达华来了之后,据说里面有三、四千人在现场。后来我分析一下,这三、四千人可能有一半是追星族,是看热闹的,然而最后当这个照片在广告上推出来的时候,说是如何盛况空前,买家如云,这是炒家非常有趣的技巧。然后呢,中国人往往有从众心理,认为一个地方一下子有三、四千人来,那简直不得了,这个楼盘究竟是什么样的皇宫,不去看自已成了乡巴佬,这一下真正把深圳很多每天只知道做生意,不关心信息的人们都赶进这个目标市场里面,这是第二拔人。第二拔人进去以后,第三个过程他们把握得也很好,什么过程呢?当你从大门进去的时候,你一下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会所,从会所进去以后,的确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五星级的感觉。然后,顺着这个会所拾阶而上,本来不必走后门,但他偏带着你走后门,走出后门就看到两个游泳池,尽管水有点发绿,但是房子还没有盖好,游泳池已经盖好了,感觉非常舒服。看完游泳池以后进入到楼里,那几个样板房确实非常漂亮,到处都是风光无限,有绿色,有大海,当然可能两年、三年以后会看不到,但现在你看到了,因为到那个时候你不可能静下心来。那么在这严重的供小于求,前面有堵,后面有追,你不赶快落单(广东话"下定金"--编者注)的话,后面还有上千人向前冲的时候,那你恨不得赶快落单,所以这套"组合拳"打得非常漂亮。

通过东海爱地热销,我发现深圳老板三个优点,今年在房地产操作上充分的表现出来,哪几个优点呢?第一善于整合各种市场要素,把各个行业的人通过一个结合让他在瞬间制造一个绝妙的市场效应出来,这个我想就是深圳的企业家一个最大的强项和优势;第二在这过程当中,企业家锁定市场的能力非常强,因为深圳这个市场和广州不一样,广州是一个漏气的市场,我在广州搞策划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说当你要锁定一个目标市场时,你锁不住,你想在广东卫星电视台播放,他偏给你播到了革命老区沂蒙山或者陕西、陕北、贵州那些地方去了,这个东西广州人不会看它,那么你想播放到香港的电视台去吧,虽然广州人会看,但成本又太高。深圳这地方就不一样,你只要在深圳把住"两报一台"--一个《深圳商报》、一个深圳的《特区报》,还有一个电视台,有的连电视台都不用做,就做两报,如果想深港联动的话,再到香港那边几个电视台一播放,然后在覆盖香港同时再覆盖深圳,所以他很容易锁定。正因为很容易锁定,就有可能造成瞬间效应,而瞬间效应表现在不管这些消费者是外行看热闹还是内行看门道,在现场那么一种状况下,促使很多人赶快落单;第三个特点,深圳这个地万一个企业家只要有二、三个助手,他就可以开发一个内地起码几百人上千人操作的大项目,这是深圳最大的优势。因为他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方式,比如说像这次的东海爱地,中原代理,梁振英管理,然后找一些不错的广告公司,再找任达华经纪人一来,各个方面一配合,他就可基本达到效果,那么这是东海爱地奇迹。东海爱地成功以后,在深圳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深圳的房地产巨头全部去参观了,当时我就告诉很多朋友(房地产商人),我说你们记住,明年上半年深圳房地产市场将会出现一个严重的跳楼现象。什么跳楼?豪宅跳楼,因为这同深圳老板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深圳老板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克隆"能力极强,就是复制能力强。只要那个地方发了横财,马上就一哄而上,象东海爱地成功以后就有很多老板问,东海爱地怎么做的,是哪一家设计师设计的,是哪一家代理公司代理的,马上找到他们,反正是全部搬走。这下子照顾了我们很多参与东海爱地的第三产业的同志们,特别是广告公司,同我合作的老板当初坚持要用他,我说为什么要用他,深圳还有比他们强的,老板说不行,既然他们能把东海爱地做成功,就不是一般的,因此就非要用这家广告公司不可。这就是深圳老板的思维方式。那么在我的眼前就出现了这十几年来从没有看到的一个颠倒,多少年来,我们的广告人是非常可怜的,而今天颠倒过来,香港这个广告人牛皮哄哄,而且价格很高。本来内地可能是几十万元,他几百万,一分钱也不降。最后这老板还老老实实接受他的规则,这种崇拜在深圳这地方表现得非常有意思。

那么后来出现了什么情况呢?"克隆"能力非常强的后果,就说到明年所有欧陆式风格豪宅将会大量的涌现,并且全部在有限的目标市场撞车,这是深圳老板特点造成的克隆能力。第二,深圳的老板我觉得很有意思,他们直至现在还在把房地产当成贸易来做,而不是当成工业来做。做贸易和做工业是两种思维,做工业的人都想要创品牌,要把形象做起来,而做贸易的人,只是把这种东西当成是一种过手的产品,是一种贸易思维,而不是一种工业品牌思维,因此在一些过程当中难免造成一些遗憾。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回头再看东海爱地,当时看完东海爱地以后,特别是在老板非常兴奋、非常愉快,人们都对老板非常羡慕的时候,我却大放悲声。我告诉很多企业家的朋友,我说得苛求了点,这个老板本来挖到了第一桶金,发现了金矿,但是他就满足于抱着这个金矿,却把能够挖金的机器放弃了,这是一项非常遗憾的事情。他不是象金业别墅花园的那种做法。伴随这个楼盘热销"第一桶金"到手以后。那么同时在深圳这个地方就会崛起一个令人瞩目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因为这个项目的成功本身就可以支撑一个地产公司,这个地产公司靠这个项目来出机制、出人才、出品牌、出成果,他就有可能象"共产党像太阳照得那里那里亮"。但是很遗憾,据我了解,好象这个老板象建筑队一样,打起背包又出发了。东海爱地只是作为一种贸易产品完成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个事情。因此我觉得东海爱地现象,他的成功的确有很多发人深省的东西,不仅可以推动和启发深圳的房地产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而且对中国的房地产业也是一个很好示范。遗憾的是他预留管线没有考虑,如果这个问题他考虑的话,他所获得的回报将远远不止这些。

四、房地产开发将走向以大博大

在整个中国走了一圈以后,我发现了一个大的趋势,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这个势头将越来越强烈,就是房地产开发已经超越了一个简单的楼盘开发,进入了以大博大,大到甚至可以开发一个城市的状态。如果大家有心的话,会看到一个现象,最近在广东和国内的报纸上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拍卖珠海。珠海的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联合起来,不是先卖自己的楼盘,而是先卖珠海这个概念,说珠海是广东的后花园,这个地方的空气都可以出口等等等等。中国有句古话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就是皮都不存在,那么你的毛又将长在何处呢?那么在珠海,人们感受特别深,当这个城市不能被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接受,当他的价值含量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话,你的楼盘盖得再好,你也不可能实现你的价值。因此这些地产商就产生了一种想法,联起手来,先把珠海作为中国最优美的城市,作为广东最好的安家置业的后花园这个概念推崇出来,一旦这个概念得到大家的认可,他们的楼盘就好做了。目前这种做法已经实现了首期效应。什么效应呢?就是珠海原来的情侣路,其中沿海边那条路,长达十几公里,原来很多房地产卖不动,现在卖得非常好。

我明天出差去珠海,是一个什么事呢?新加坡一个财团想投资在海边开发一个两、三千亩房地产项目,想请我去看看。这些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呢?在未来房地产开发上面可以说天空越来越宽,机会将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房地产再不可能像我们深圳人原来那种玩法了。就像是倒贸易、倒股票,做地产只是他手中的一个工具。未来的房地产业将形成一个真正的支柱性产业,而且是一个国家性的支柱产业。在这个产业背后,将有更多的企业家巨人出现在房地产界,并支撑这个产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天地就非常大。我为什么提出概念地产呢?就是因为我们在早的时候已经不是简单的盖住宅、盖学校、盖博览会,人类所有生活方式可以说70%的行为都是在房子里面进行。那么既然是房子里进行,只要你找准目标市场,将房地产本身价值超越了钢筋加水泥,他的升值和销售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不熟行不做,房地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许昨天我们有人是搞外贸的,有的人是搞金融的,有的人是搞工业的,进入这个行当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当然,今天已经有很多人成了出将入相的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这是中国特有的国情造成的。但是无论如何,中国的房地产业还处于上升阶段,每个入行的老板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行道不熟悉究竟怎么做。曾经有一个搞工业出身的香港老板,看到房地产赚钱,便也圈了一块地做起来了,后来他发现搞房地产并不象他想象中那么简单,于是他找到我,让我帮他策划。项目获得圆满成功以后,他对我道破了一个谜底。他说王先生,当时我来找你的时候,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他说,我是一个企业家,从这方面来讲,我是一个剑法的高手,但是我不是一个兵法的高手,我来找你,就是来找兵法的,剑法与兵法结合,我们就能破了这个"天门阵"。我认为很多有实力的,很优秀的已经投身于房地产界的企业家们,下一步将在中国的房地产业舞台上,将在中国上演更多威武的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