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智纲时空
打拼在他乡 财智舞人生——王志纲兰大广州校友会演讲实录
shuwon 2013/11/26

 编者按2013119日,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它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轨迹和命运。而三十多年前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王志纲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阴差阳错走进了远在大西北的兰州大学。期间35年的峥嵘岁月,书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篇章。119日的珠江畔,王志纲和兰大校友们相聚一堂,共同分享了他的人生感悟与智慧。

 

王志纲各位校友,早上好!来到这个会场,我的感觉就像透过滚滚红尘,突然来到了一个宁静的校园。台下的校友都小我十年八年以上,所以我想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谈谈如何在外面打拼,如何在外面创业,如何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1、一不小心上了兰大

 

我们都是兰大的学生,所以我想先谈谈我跟兰大的渊源。我今年58岁,23岁考上兰大的经济系。说实话,上兰大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我一直认为自己非常适合做记者,第一志愿报的是北大新闻系,我的成绩也达到了。但想不到的是,北大的新闻系被转去了人大,而人大的校舍不够,只招走读生,结果我就糊里糊涂的进了兰大。

 

后来,当时招生办的老师跑到我们班里来问:“谁是王志纲同学?”我说:“我是王志纲。”他很得意地说:“你知道吗,就是我把你招来的。”我说:“我正要找你讨伐呢,你怎么把我招到这来了?”他才告诉我缘由,上了高分线以后,各大高校都在抢档案,他发现我居然政治考得很好,最后就擅自把我确定为兰大的经济系,当时还叫政治经济学系。

 

我拿到通知书,当时就傻眼了。因为这是个非常陌生,而且极其令人讨厌的专业。文革浩劫十年,我们耳朵里充斥的都是四人帮的意识形态,那个时候的政治经济学强调政治而不是经济,它根本就是个政治工具。所以当时一听到这个专业,我内心里只有反感和愤怒。

 

还有兰州大学到底在哪里?当时脑袋就只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类似这样的边塞诗词和苍凉的感觉。打开地理课本,知道兰州有石化,还有石炼,加上一个石窟,原来是个重工业城市。但当时没有选择,我就这样被迫去兰大上的学。

 

从老家贵州出发,坐了三天三夜火车才到兰州。脑袋里想着,应该是锣鼓喧天,拉着条幅,一下车就给带上大红花的热闹接待学生场面。但实际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当时就几个老汉,穿着羊皮大衣抽着旱烟,坐在马车边,远远地喊:“同学你是来兰大的吗?上马车咧!”那个年代去兰大连汽车都没有,只能坐马车,心里顿时一阵冰凉。第二个经历更绝,到了兰州三天就流鼻血,口干舌燥,终于有一天,下雨了,哎呀那个高兴,我就一下冲出教室,迎接大雨。旁边的男同学立马把我拽过来说“你找死啊?”我说找什么死,可一看身上,浑身都是斑斑点点。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西北污染很厉害,废气都集中在大气层,一下雨就变成了墨汁,乌七八黑的,黄浆也就成了墨浆。第三个问题是吃饭。吃饭怎么吃呢?只吃三大件。吃发糕,吃完以后直冒酸水,因为在南方都是只吃大米。还有就吃苞米茬子。另有一个更绝的叫钢丝面,压整得很结实,吃进去依然很结实,但根本就消化不了。找顿米饭吃简直是难上加难。实在没办法,我就买了56个灶的饭票,下课提前半小时,端着饭盆满校园地找。如果是凑到哪里有米饭简直是天大的乐趣,那就是最美好的周末了。

 

当时还发生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兰大安排我们去农场劳动。在劳动的时候,我生病了,就被安排去当伙头军。那帮厨师很坏,三天两头就宰猪分来吃,但就是不给我吃,馋得我牙痒痒的。有一天我走进厨房看到这帮厨师在看手相,其中有个大师傅在给他们看。

 

我看了之后就说了一句话:师傅,你说错了,手相不是这么看的。

他说,哎哟,王同学,你懂吗?

我说,略知一二。

他说,那你给我看看?

我说,你把手洗干净,男左女右,把左手伸出来。

 

就十分钟,就把他降服得服服帖帖。我一番话说完,他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然后第二天晚上他们杀猪,我就敞开肚子吃。因为我已经不是原来的王同学了,而是他们心中的“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两个月劳动下来,就我一个人被养得膘肥体壮,其他同学全部瘦得像竹竿似的。

 

这只是个小故事,我为什么能看人手相呢?千万不要太相信。第一,我读过相关的书,包括一些看手相的方式,包括中国的一些麻衣相术。第二,30%是理论中来的,70%是从直觉和感觉中来的,就讲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用一些双关语就很容易把对方给收拾住了。算命一般都不敢讲精细的,一讲就露馅了。

 

当时因为饥饿,所以迫使我亮懒招,其实这些都是想改变生活,吃饱肚子。

 

2、四年寒窗苦读《资本论》

 

后来还有一段时间,我想要退学的,因为实在不习惯那边的生活。但读完兰大,当我走向社会时,我非常感谢兰大。甚至我在北大演讲的时候也毫不客气地说,幸好我当初没考上北大。为什么呢?北大都是天之骄子,很新潮很时尚,我在那里就很难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书。我们在兰州大学,没有别的嗜好,一门心思只想读书,另外兰大的教学采取苏联的教学方法,看起来很古板,但是对我来说意义非常大。

 

后来我跟人讲,资本论我读了6遍,很多人不相信,有人也去买来读,最后没人能读得下去。和一个北京的大家交流,他也不相信我能读6遍。我就跟他讲,我们就相当于神学院的学生,资本论就是我们的圣经,像资本论不读6 遍,连门都靠不着。我们当时读了3年,就啃一本资本论,一周6堂课,其中2堂是答辩,各种各样的理论一遍遍地过。第一遍简直是读天书,一遍一遍地骂。为了读资本论必须读一百本与之相关联的书,提到很多西方寓言典故、历史典故,此时必须把原著找来,对作者来说是一个前提,但对我来说是一种追根溯源。为了学好资本论,就得看各种经济学说理论和经济思想史。到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开始加劲,到了第五第六遍,从里面走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从里面学到了一些东西。我认为够我一辈子受用的,就是方法论。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看待这个世界,用什么样的方法看待当下的中国,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哲学讲的就是这个。当我从《资本论》中走出来,学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一直到后来的几十年里,我当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当过记者,开创了战略策划行业,到现在我们建立战略思想库,帮各级政府做了很多发展战略,比如说现在西安的西咸一体化,还有成都的城乡统筹,大上海的新江湾城,我靠什么来剖析它、把握它呢?说实话,就是这个方法论。

 

我的老岳父也是一位老同志,他跟我吵了一辈子,但我这辈子都非常感激他。我在医院看望他的时候对他说,你就是我最亲近的亲人,因为你就像一块磨刀石,自从我28岁和你女儿结婚后的30年里,我们每次见面都在争论。因为我们老爷子已经把资本论啃透了,在和他碰撞的过程中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不那么严谨,而争论使我不断地严谨起来。但我们俩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老爷子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了宗教来学,什么都要符合马列,不符合就不行,就是歪门邪道。我说我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哲学家来看,我敬重他,我学习他,但是我不照抄他,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差别。

 

因此,我觉得兰大那种学风,那种严谨,那种反复的锤炼,让我真正的学到了东西。当我走出兰大之后,我真正感觉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铁肩道义解读中国

 

后来离开兰大后,我先在社科院呆了三年,最后新华社把我挖过去了。我到新华社三年时间,根本没有学过新闻,但是我运用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去创造了一套新的打法,很快就在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界声名鹊起。名声大了以后,就有了跟广东的渊源。

 

84年到新华社后,85年就到广东来采访。来广东前,广东在我脑海里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当时几乎整个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很多人都认为广东是砍旗的,广东除了红旗是红的,其他全变色了。广州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走私很厉害,所以当时一片喊打喊杀之声。改革开放到底还坚持不坚持?

 

在这种背景下,我代表新华社来采访广东,在广东呆了整整1个月,所用的方法就是我在兰大的那一套方法论。最后写了一篇报道,叫《广州人经历了三次冲击波》。这篇报道先是在新华社的内参发表,没想到在中央的会议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总书记就指明要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配评论发表了,这篇报道对中央继续坚定改革开放,对广东加速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篇报道还引出第二个事情。当时的广州市委书记,天天跑到新华社广东分社来找王志纲。广东分社的领导明明知道我不是他们分社的人,但面子上挨不过,毕竟是新华社的人嘛,说他(王志纲)出差了。他(广州市委书记)穷追不舍追了一个月才见到我,给领导说干脆你们把他借给我们吧。由此,我便被借调来广东,开始了我在广东近10年的新闻生涯。这十年在广东确实是埋头苦干做了很多新闻作品,其中有些已经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献库。

 

最典型的是一件事情,当时汪洋在广东当省委书记的时候,国家民政部让汪洋在广东建一个民工博物馆,汪洋指示说要好好做,要承认和证明农民工的功劳,但他们折腾了一两年都做不起来,最后跑来找我。为啥找我呢?原来他们发现25年前我写的一篇报道叫《百万移民下珠江》,把民工潮的来龙去脉全讲清楚了,而且25年以后还继续有意义。事后我听说他们把我那篇报告文学的前言拎出来放进博物馆了,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个前言是怎么写的。我现在可以背诵给大家听:

 

工业化浪潮在珠江三角洲古老的大地上奔涌,昔日弥漫着田园牧歌情调的桑基鱼塘、植林稻海上,梦幻般地冒出了一座座气势恢宏、神情冷漠的工业厂房,钢筋水泥吞噬着良田沃土。百万本地农民"洗脚上田",刚填平新的工厂的劳力缺口,成千上万栋新厂房又在沃野上崛起,向世人眨巴着饥饿的眼睛。珠江三角洲劳力不敷使用,中国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动出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少男少女,带着玫瑰色希冀,告别父老乡亲,被珠江三角洲强大的引力吸入她宽厚的怀抱,这个社会经济的舞台,演出了一幕幕动人心弦,发人深思的现代剧 ……

 

后来这篇报道得了报告文学一等奖,人民日报全文刊载。当时我在广东当记者的时候写了很多作品,后来又拍了一些电视片,其中有几部在当时广东很轰动的。邓小平南巡之后,我自己当总导演总撰稿,拍了一档《老板你好嘢》,采访了10个下海创业的老板。我还把窦文涛给挖掘出来了,他当时当主持人,然后我来当评论员,由此赚到了我的第一桶金。

 

4、打拼他乡话说广东

 

在座的同学们不管来自哪里,最终都汇聚到了这一块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创业和生活的经验,我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广东人,我是非常了解的。我是广东商会的总顾问,像杨国强、黄文仔,还有健力宝、白云山等企业,我都很熟悉。那么广东人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就是敏于行而拙于思。说好听一点就是务实,他认为看得见的就叫财,看不见的就虚。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说是发财致富,北方人还要问姓社姓资,广东人不用问,只要说能够发财,然后广东人一踩油门就往前闯了。因此,广东不用解放思想,小脑特别发达,所以敏于行,看到有财发就去。在整个中国改革开放前十年,广东给中国做出来巨大贡献,就是唯财为大,这就是广东人的最大特点。为什么北方滞后十年?他们要问姓社姓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当时说过一句话,拿山东和广东比,广东像个日本小轿车,一点就走,山东这些地方呢,像大卡车,点火慢,一旦点起火来,便雷霆万钧之力,广东赶不过他。上半段肯定是广东有优势。但第二个问题带来了,广东人对于思想、理论都认为是扯淡,口水多过茶,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他不愿意投资本,这也注定广东要被江苏超过。所以我经常说广东人是小脑发达,大脑不发达,如果你们不解决大脑不发达这个问题,达不到敏于行且勤于思,天时地利人和过去以后,你们迟早会被超过。

 

其次,广东人很适合交朋友。他们不来虚的,一是一,二是二。广东人不装,再大的老板,也可能穿个拖鞋短裤在大排档吃饭,所以我有很多广东朋友,很喜欢他们。

 

但你们又要问第三个问题了,既然广东人不务虚,敏于行而拙于思,为什么你的思想在中国赚大钱,最先还是在广东卖出去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知行合一。广东人虽然认为虚的是不值钱的,他看不上,但是你真让他发了大财以后,你不用说了,你就是王中之王。

 

当时杨国强找我谈的时候,他就问“我要给你多少待遇啊?”我说,不谈这个,先干事,我把事情干成了然后再说。因为我正需要通过一个舞台,来展现我的另外一种潜能。后来正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把碧桂园的贵族学校建立起来。学校建成后,一下招了很多人,一个孩子几十万,杨国强就拿到了好几个亿。他拿着这些钱开始做碧桂园,最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此之后,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我就开创了一套新模具,建立了一套游戏规则,搞清楚了房地产从规划、设计、园林,营销、整合、传播、物业管理等一系列流程。

 

站稳脚跟以后,杨国强又跑来找我说,王老师,我们一起干吧,你辛辛苦苦赚个百把万,跟我以后就有几十亿。我跟他讲,我说杨老板,你是个商人,对你来说钱就是一切,做不大则不做,你的目标是赶超李嘉诚。而我是个文人,对我来说不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价值最大化。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你是我的一个码头,我的船还要继续往前走,所以这些就不谈了。你就帮我做一件事就好:碧桂园学校创立好后,我的两个儿子就放在你那读书。但是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儿子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我才发现他们最黑暗的年代就是在碧桂园里度过的。因为我当时忙,没时间管他们,他们说广东娃娃特别是顺德娃娃欺负他们,都认为北方人是孬种、北佬,他们晚上睡觉有人用凉水浇到他们的床上。你们可以查一下网上这篇文章,叫《父辈的旗帜》,写得非常棒,我看了都很感动。

 

当时我跟杨国强分手的时候他请我吃饭,饭桌上他说了一句话,他说王老师,我们两个算两清了,所谓“两清”的意思是他也算对得起我了。我说是,这个舞台成就了你,也造就了我,使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这次跟碧桂园的合作,给了我一个很深的感受,这感受使我在后来写了本书,叫《财智时代》。其中专门讲到如何看待老板,我就说老板不是人,老板是经济动物。我们就是要教育老板,特别是对于那些土老板,对于知识的价值他不理解。

 

三年以后的华南板块,从星河湾到南国奥园,我当时主持策划了三年。这场战役的一个顺带的结果,是终于教育了整个广东的老板,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和智慧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最后我们在广东做得风生水起,很重要的一点是广东人认实例。只要你真的让企业能赚到钱,并且这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时就很好办了。当时我们收费上百万,短短的十年时间,知识的价值就起来了,到现在我们的收费标准已经上千万了,而且很多是政府买单的。

 

如果说我的岳父是第一块磨刀石,磨砺我的学问的话,我觉得广东的市场经济和广东人也是一块磨刀石。通过磨砺使我从一个纯粹的只会做“形而上”的知识分子变成了“知行合一”的人,让知识转换成了巨大的财富和价值。

 

5、寄语校友跨界整合

 

所以,这里我请大家记住:一个人在世界上走,一定要注意人生定位,千万不要攀比别人。人生,活在世上,就是活出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充分释放和燃烧自己。当你发现周围的环境影响了你释放自己的时候,你甚至可以隔离掉这个环境,创造一个自己的环境,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很多校友给我递名片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人都在做实业,我觉得很值得尊敬,因为我们这些人从五湖四海到了广东,既没有父辈的余荫,又没有家族的传承,都是白手起家,这时候能靠啥?知识。最后我发现,很多人到了广东以后都是靠知识来安身立命的,这点非常不容易,非常值得敬重。

 

此外,记住一句话,我们做实业很重要,但是一定不要一条路走到黑,做到一个亿的时候要认真把这个行业做好,做到三五个亿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跨界与整合。一条路走到黑的话,你永远只是一个中间产品商,头不是你,尾不是你,你的价值就很有限,当社会和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就要跟着一块受牵连。

 

当你站稳脚跟以后,一定要学会跨界与整合,就是不同行业之间打通,通过整合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比如说与我们合作过的万达,就是典型的跨界与整合,最初只是房地产,然后是商业、电影院线、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在把握一个核心能力的时候,把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最后成了中国最大的平台运营商。因此一定要学会跨界与整合,这样才能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