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吴晓波 演讲从“王志纲”开始
王志纲 关注“马桶盖”话题
数字佛山:2014年,全市共有各类工商登记44万户,其中民企和工商户占9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8万亿元,民企工业产值占比69.9%,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79.8%,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03.28亿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60%。
王志纲、吴晓波与佛山有着特别的情缘,均长期关注、研究佛山民营经济的发展。他俩同样有着特别的情缘。当日的演讲,吴晓波从王志纲的《可怕的顺德人》开始。而王志纲在演讲中同样关注到吴晓波的“马桶盖”话题,认为这背后隐藏的正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全新挑战。
演讲一开始,吴晓波说:1992、1993年我来过佛山,来看科龙。当年,我的同伴王志纲推出了《可怕的顺德人》报道。当时顺德制造业很繁荣,后来了解到一个细节,科龙原来是镇办企业,到工业园区以后觉得面积不够大,到第三期时,镇长说把山头炸了,给科龙做场地。从那个时候起,佛山人在全国人的心目中包括江浙人心中就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先锋。
佛山是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起步的重地。王志纲说,中国改革开放发源地是在广东,是在佛山。这个地方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大本营,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源头,也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探索的先行之地。
“以前邓小平来过广东,他提出了改革开放,我有幸参与了这个过程,后来写了文章,其中就是以佛山为基础的,就是讲佛山的经济,南海顺德,让大家知道什么叫做市场经济,怎么拯救中国的经济。”王志纲说。
王志纲 向死而生 成败就在一瞬间
吴晓波 不变革 就会错过一个时代
变革元年:草根企业已到了变革与重生的生死关头。王志纲认为,今天中国又到了一个关键的转化时期,好多企业感到很难过。草根企业要向死而生,成败就在这一瞬间;吴晓波认为,今天,整个中国的产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制造业感受到天崩地裂。2015年,企业不转型、变革,就会错过一个时代。
王志纲曾在社科院从事宏观经济研究,此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参与、思考、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演讲中,作为战略实战专家的王志纲与擅长案例分析、长期从事中国企业发展史研究的学者吴晓波不谋而合,从不同角度提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四段论”, 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志纲认为,1979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是逼出来的改革。时势造英雄,这一阶段,逼出了年广久们。1978年,邓小平宣布改革开放,成千上万的农民来到了城市,最后构成了中国梦。
1984年,中国搞活经济,活力被放出来,这一阶段,闯出了宗庆后们,成为了中国的首富。
1992年小平南巡,中国的市场是摸出来的市场,出现真正的草根机会,就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终于跳出来了,这个人就是任正非,英雄在民间,一个人的能力需要通过危机爆发出来。
2015年,是变革元年,向死而生,草根企业变革才有重生的春天。 “所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几十年我给深刻的印象就是,危机,转机,再到生机。” 王志纲说,要重塑草根,回归常态。目前,中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成败就在这一瞬间。
吴晓波同样认为,1978年以来到今天,中国有几个大的改革周期。
第一个阶段是1978到1992年,这是佛山这些地方草根发展起来的地方。这一阶段,是邓小平时期的自下而上的改革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1993—2003年,中国政府进行了分配制、银行的改革、大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国退民进、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第三个阶段是2003—2012年,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发展非常快,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这个10年有很大的问题,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
2013年以后就进入了第四个改革时期。
吴晓波认为,2015年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新城镇化四个新动力。中国目前经济发生的变化非常大,2015年,企业不转型、变革,就会错过一个时代。
吴晓波 “中国制造”已走到尽头
王志纲 颠覆性的创新很重要
点赞企业:演讲中,王志纲、吴晓波心有灵犀,不约而同点赞了佛山家具企业“尚品宅配”模式。王志纲认为尚品宅配实现了颠覆性创新,他鼓励传统企业积极尝试“互联网+”;吴晓波以尚品宅配转向“互联网+”为例阐述传统企业转向“互联网+”的特征。
草根的春天在哪里?未来制造业的希望是谁?王志纲、吴晓波分别为草根企业、 佛山制造业的把脉引航,再一次体现了异曲同工之妙。
“草根危中有机,一带一路将给草根经济带来了新机遇。但10年毁掉了两代企业家精神,要重塑草根企业家之魂。”王志纲认为,面对新机遇要有新玩法,他提出了5个建议:一是走出去,请进来;二是公私合营,重整江山,推进民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PPP新模式,包括参与地方铁路、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三是练内功,拼内容,未来的中国不是以平台,而是内容为主,要原创;四是换芯片,插翅膀,颠覆性的创新很重要,希望政府能够多重视,好好完善。五是新商帮,再创业。“只要尊重常识、敬畏市场、与时俱进,我们就会一帆风顺!”王志纲说。
吴晓波认为,“中国制造”模式已走到了尽头。传统制造业的土地、人力、税收、环境四大成本优势全数丧失。船小好掉头,制造业转型,要走“专业公司+信息化改造+小制造”之路。
一个传统企业转向互联网以后,必须要形成两个特征,第一个是终端产品价格必须跟成本彻底脱钩。公司本身的互联网转型和信息化改造是首要的,这是内功,内功不练,你先应付外面,全部都是成本。第二个是信息化改造,改造供应链等流程,优化公司管理,降低成本。当这两件事情完成以后就会出现“中国制造”最大的变化,从大制造变成小制造,小制造才能具备互联网+的两个特点。
王志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吴晓波:专心做自己的记者
相同经历:王志纲与吴晓波的情缘从新华社记者开始。王志纲曾在新华社做过10年记者,亲历、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广东经济发展。吴晓波曾在新华社杭州分社做了13年的商业记者。相同的经历奠定了两位草根导师深厚的战略思想功底。
▲ 早年书香门第中国茶艺馆,新华社杭州分社吴晓波和原《南风窗》总编辑秦朔造访王志纲
王志纲一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的情怀。他1982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在社科院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3年后,他选择去新华社内蒙分社做记者,去最艰苦的地方行万里路、历万端事。后来,调来新华社广东分社。
王志纲说:“记者应有文学家的笔法、哲学家的头脑、经济学家的眼光、史学家的知识,这样兼容并蓄、触类旁通,就能在总体上有限地超前。”
1988年王志纲和同事夏阳采写的《中国走势采访录》提出的问题与中央领导人正在考虑的治理整顿方针不谋而合,并提供了有力的论证。4天后,李鹏总理办公室召见王志纲和同事,听取他俩的汇报。
在做记者期间,王志纲为陷入困境的碧桂园赋予文化、生活方式的内涵,将碧桂园起死回生,一炮走红。他还跨界开创电视专题先河,代表作《大潮涌珠江》,红遍大江南北。
直到今天,王志纲还坚持博览群书,每日至少读书3个小时。
▲ 2003年07月12日,秦朔.吴晓波与王志纲讨论书稿
1990年,吴晓波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进入新华社杭州分社做记者,一做就是13年。大学4年,他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吴晓波是一个“另类”,在同事都满足于完成每日的新闻稿时,他开始为别的媒体写专栏,专栏文字幽默诙谐而且入木三分,揭示了转型期中国经济的一些怪现状。而他的公司研究则严肃认真,同时充满灵动之气,观点新颖独到,比如他为《经济观察报》撰写的文章《被夸大的公司使命》。
“30岁之前从来不考虑钱的问题,专心做自己的记者。”吴晓波说。他30岁开始写书, 2004年,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访问学者,开始做好了长期写作计划:从1978年到2008年,写一部30年的中国公司史。目前,他已出版了《浩荡两千年》、《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大败局》等影响深远的财经图书。
吴晓波同样坚持博览群书,并每周向蓝狮子读书会、吴晓波书友会推荐好书。
王志纲 做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吴晓波 长期为世界供应观念
战略选择:王志纲率先下海创建王志纲工作室,开启了知识分子凭脑袋创造财富的闸门,带给吴晓波们全新的启示。而王志纲、吴晓波不同的转型探索,是殊途同归,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观念、思想和智慧,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1994年,王志纲急流勇退,离开新华社,独辟蹊径,创办王志纲工作室,做独立的策划人,探索知识分子第三种生存方式,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21年里,王志纲带领工作室团队征战南北,参与多个地方政府委托的国家沿边开放战略,为100多个城市、众多项目、大量中小企业找定位、找信心、找机遇,在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成千个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