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智纲时空
王志纲 | 中国的逻辑(2018年老板最值得用心一读的长文)
王志纲 2018/4/9

编者按:本文由3月17日智纲智库主办的2018(春季)草根大会上王志纲先生的演讲整理而成,当时特朗普的贸易战大棒尚未落下,如今再读本文,更显韵味深长。


开场

大家好!来自天南海北、五洲四海的朋友们,我代表智纲智库欢迎大家!


站在这里,我想先送大家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草根精神”,坚韧不拔,生生不息。每年的草根大会,我都有一个主题演讲,去年讲的主题是“乱世生机”,在网上突破了几百万的点击量。很多政府领导、企业家都拿去学习,甚至有朋友告诉我党校也把它当成了培训的教材。我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个很朴素的真理,只要我们“敬畏规律、尊重常识、把握本质”,不管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会有你的容身之地。


过去的一年国内国际形势可谓天翻地覆,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如何庆祝?怎么庆祝?其实归结到就是要回答好这三句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这是一个终极问题,如果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从哪里来”,就一定看不明白“我要向哪里去”。站在历史发展的节点上,我们必须要回答这些问题。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升华历史!



所以反思、总结这40年非常重要!现在正值两会期间,未来带领我们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新一批领导人即将登场。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正在进行,力度之大,变革之深,超乎想象。在历史的节骨眼上,怎么看待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梳理其中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是一个大学问。我不是算命先生,我只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与大家探讨。当然一定要注意贴近本质,因此我起了这个主讲的题目叫“中国的逻辑”。


中国版的达芬奇密码



“中国的逻辑”,聚焦着全世界的目光,很多官员、企业家,甚至我在美国遇到的朋友,都关注着中国下一步将何去何从。这促使我进行了很深的思考,我认为要想看清当今中国的所有问题与答案、矛盾与机遇、共识与分歧,都必须要回到一个焦点上,就是習习近平的逻辑。故作聪明的避而不谈,只会流于浅薄和平常。其实中国版的达芬奇密码,都在習近平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雷霆万钧的三句话里,今天把它拿出来跟大家共享。



第一句话是2012年12月份近平主席刚刚上任初期,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候说的,很多人当时可能懵懵懂懂,我作为一个曾经的新华社记者,跟各级政府官员曾打过很深入的交道,所以对这句话其中蕴含的力量,一听便知。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听完这句话后,我的判断是,中国将会掀开一个全新的时代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被称为东亚病夫,多灾多难、积贫积弱,在国际上也饱受歧视。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不断探索,其实都是为了重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复兴伟业,为中华民族再回世界之巅而不懈努力。如今,我们终于接近了这个目标。


支撑这个判断的依据在哪里呢?是中国近四十年来快速、奇迹般的经济发展。这就是近平的第一个判断,潜台词就是在我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实现这最后惊险的一跳,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我将愧对天下,愧对人民,愧对历史,也对不起我这个身份,这是他的一切的出发点。这是他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担当的政治人物,跟原来的很多政治人物最大的不同之处。


第二句话更精彩,这是2014年2月份近平主席受邀出席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时答记者问时说的话。他以他常有的轻描淡写的语调说了这么一句话:


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句话说明了他的高度清醒,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如果说在此之前整个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得过且过,如果说当时我们考虑就是把这个房子能够继续往上盖,不倒就行,而如今他要接手的可是万丈高楼、摩天大楼,不仅要盖好,而且要风雨岿然不动、屹立世界,这就是他当时这句话的潜台词。所以后面的一系列雷霆之举,证明了当时他对中国形势的判断。



第三句话,在2017年10月份举行的十九大时,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讲演里漫不经心地这么几句话,可以说是对过去五年的一个交代和总结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过去五年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历史已经见证,这五年来整个中国的变化可以说是石破天惊、脱胎换骨,改革的力度、强度、深刻度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记得八九十年代,我当记者的时候,小平同志经常会讲一句话:“面对复杂的问题,可以放一放交给后人去处理,因为后人比我们更聪明。”小平同志说这个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年事已高,而且在当时的国情下,很多问题是难以解决的,所以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解决最急迫的、能够解决的问题,往后的几任领导人也基本上都在沿袭这条道路。


但是到了当代领导人手里,问题已经绕不开了,只能“虽千万人吾往矣”,他用五年时间初步完成了对整个社会生态的重建和重塑,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国家自我更新的决心和能力。因此这三句话看起来轻描淡写,其实是石破天惊。



我把这三句话送给在座的企业家、官员朋友们。为什么把它叫做“中国版的达芬奇密码”呢?因为通过对这三句话动态、辩证和发散的探讨,我们对中国的逻辑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框架,但是当下中国是个什么状态?未来中国将会向何处去?如何保证中国真正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个大逻辑之下,我们个体如何生存和发展?面对这么多问题,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探讨下“中国的逻辑”。


回首四十年



要讲清楚中国的逻辑,必须回首过往的40年。我正在写一本总结过往四十年的书,因为我们50后这代中国人真正有幸参与、经历和深度体验了这40年的天地之变。走到今天回头来看,如今的我们西装革履、衣食无忧,特别是我们的后代80后、90后,他们会觉得生活就应该这么美好。当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伟大奇迹的背后往往都是卓绝的努力。


公平与效率


关于“中国奇迹”有很多解释,论文、著作更是车载斗量,每一个人也都有自身的故事。如果让我概括,其实就是两个词:“公平和效率”,这是哲学领域里的最高命题。从文艺复兴到思想启蒙运动,民主、自由、人性解放,一直是西方文明的主旋律,也是人类文明的一束曙光。从孟德斯鸠到欧文,从太阳城到乌托邦,西方的思想家们做了很多探索,一直到马克思,才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的发展指出了一条路,但是这条路的探索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可以从意识形态进行很多解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核心就是“公平还是效率”的问题。


资本主义讲究“效率优先”,把蛋糕做大,然后再考虑分配;社会主义追求的是“公平优先”,认为通过人类觉悟的提高自然会有效率,很容易走向了平均主义,从而扼杀了效率。从1917年俄国革命成功,到苏联解体,接近七八十年的时间,整个世界分裂成了两个阵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苏联解体后,西方主流社会弹冠相庆,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还出了本著作,叫做《历史的终结》,宣告资本主义一统天下。殊不知二十年后,中国又一次走出了独特的道路,与美国分庭抗礼。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是一位非常浪漫的社会主义者,他一生致力于对公平的追求,结果事与愿违。时间有限,我只讲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1966年我11岁,平均主义走到了极致。那个时候我的父亲进了牛棚,我的母亲被编入工作队,变相流放到农村去征收粮食,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我们家兄弟姐妹六个,当时老五5岁,老六才2岁,只好送到省城我的外公家寄养。家里面剩下三个孩子,我哥13岁,我11岁,我妹妹9岁,我妈去工作队的时候留下了十块钱,说这十块钱你们好好维持一个月,千万别饿死,如果实在没有钱可以到单位去借,然后就下乡去了。


那年冬天非常寒冷,真的是凄风苦雨,地上都结了冰,我们叫桐油冰,像凝结的油一样,又滑又硬,走在上面根本站不住,一不小心就摔一跤。当时我的二哥管家,他是初一的学生,按定量他每个月是25斤口粮,我还是小学生,只有17斤。我记得每次吃饭的时候,他把家里面所有的灶全关了,只放一个小火炉,把三两米煮成一锅。吃的时候,他吃三勺,我是小学生才两勺,吃了十天不到。


有天早上我起床时感觉天旋地转,昏倒在床上。我们街道上有个老大娘看了以后,把他臭骂一顿,说你这个混蛋小子,把王大胖简直饿成了一个瘦干巴了。他辩解说:“骂我也没用,这就是计划经济,国家定的,我是中学生,我当然得吃三口,他是小学生,只能吃两口。”其实我的个子比我哥高大得多,吃饭也比他大得多。



后来第15天的时候,突然接到一封信,是我的外公寄来的,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用文言文写的“淑洁小女,见字如面:两子已一月未见粮票和补贴金,若三天之内不送到,恕还,父字”。当时我还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第一堂文言文课就是这封家书。


我们三个孩子面面相觑,本来就啼饥号寒,马上都过不下去了,突然说还要把这两个小子送回来,我们怎么过?这时,当家的王二哥突发奇想,出了一个主意,对我说:“王大胖,给你一个政策。”我说什么政策?他说:“把这封信转到乡下妈妈那里去要8分钱,我把这钱预支给你,你饱餐一顿,但是这鸡毛信你必须亲自送下去。”我当时饿得已经前胸贴后背,只要能吃饭,什么都好说,便满口答应。


这种带泪的回忆,只有我这个年龄的人经历过。拿着这8分钱,我认真地买了三两大米、两斤红薯,好好地熬了一大锅红薯稀饭,饱餐一顿,简直从来没有吃的这么饱过。第二天一早,就琢磨着怎么去30华里以外的乡下送鸡毛信。当我向周边人打听这个地方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说你疯了,30华里啊,翻山越岭,风雪交加,一个11岁的孩子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就打了退堂鼓,但我二哥说:“三天的伙食你已经吃完了,你如果不去,三天没饭吃。”所以“饥饿”对人来说,真的是最好的鞭子,最好的鼓励。


在饥饿的推动下,我只好低下高贵的头,答应去了。第二天一早,一个11岁的孩子冒着满天风雪就往遥远的乡下走去,走了很多弯路,我后来灵机一动,想到从县到镇里肯定通电话,跟着电话线走不就行了吗?由此少走了很多弯路。这种智慧直到今天还在帮助我,我在帮客户搞策划的时候,经常会说一句话:“一个人、一个企业只要找准了方向,找准了魂,不在断头公路上跑,那就是最大的效率。”从11岁肚子饿那一天起,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