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工作室微信二维码
王志纲工作室
微信号:wzggzswx
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智纲时空
大江大海四十年(全文收藏版)
shuwon 2019/4/18

本文根据王志纲先生在智纲智库 2019 草根大会上的演讲《大江大海四十年》整理而成。全文共22356个字,建议阅读时间35分钟。


从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新生与复兴。台前与幕后、江湖与庙堂、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共同交织成大江大海四十年中的一幕幕风云故事……



最后的江流


来自全国各地的智纲智库新朋老友们,大家早上好!我的题目叫做“大江大海四十年”。题目的由来相当久远,1994 年,我应广东方面的邀请,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南方的河》,系统性地概览了珠三角的变迁和发展史,总结广东改革开放的十五年,给广东一个说法,给中国一个未来。拍摄期间,我带着团队在珠江上漂泊了两个多月,沿着珠江从西江到北江,最后穿过了富饶繁荣的珠江三角洲。


当有一天船到伶仃洋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下子豁然开朗,一种苍茫之感漠然而起。发轫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的珠江,流经六省,穿越五岭,经过沸腾的珠江三角洲,最终汇入南海,江流消逝了,它已经融入了大海的洪波之中。中华文明正如这珠江一般,正处在由江入海的关键节点上,而我们所面临的困惑、迷茫都来源于此。

回首整个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基本是一个纯粹的农耕文明,只跟江河湖泊打交道,我们远离大海,恐惧大海。在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语言体系中,海洋从来都不是一个重要元素,古人对大海的描写亦多依托于神话,曹操当年征服东北少数民族之际,有幸见到了秦皇岛一带的大海,并写下了《观沧海》这样的名篇,在当时绝对属于见过大海的稀少人物。


甚至在很多朝代,比如说明、清两朝,采取禁海政策,片板不得下海。中国少数的一些海洋民族,比如说广东人、福建人、温台人等,他们的性格比较剽悍,敢于冒险,他们的特点是亦商亦盗,和平时经商,禁海时就当“快乐的海盗”。但这样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千年已降,我们基本上没有脱离农耕文明,和海洋有关系的人,在朝廷眼里面都属于剿抚对象,或剿灭,或招安,但总归要切断你与海洋的联系。


经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农业社会,终于到了近现代,中国在列强们坚船利炮的残酷引导下,开始认识大海,融入大海。虽然日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但伴随着1978 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再一次击溃了堤坝,江河终于跟大海汇聚到一起了。一旦中华民族从江河奔向大海的时候,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开始了。


今天再回头看,这四十年的经历简直是小说都编不出来,小说总要讲究个起承转合,发生什么故事、出现什么人物都有个铺垫,而在这大江大海的现实中,你完全不知道下一个浪头会把你冲向哪里。但无论如何,我们终于开始接触大海了,民营企业家们作为海的儿子,当大海汪洋恣肆之势已成,不管今天的困难多大,和昨天的铜墙铁壁比起来,根本算不了什么,而未来将会是一片海阔天空。


回顾大江大海四十年,不是为了忆苦思甜,而是要好好地回答一个问题:明天的中国怎么看?明天的企业怎么看?明天的我们怎么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不是神仙皇帝,也不是算命先生,我只相信一个原则,以史为鉴,让历史告诉未来。

回首中国奇迹,我想最起码有三个视角值得关注:第一是中国四十年,其核心在于改革的力量,三个时代的治乱循环,为今日之中国打下牢固的基础;第二是中美四十年,其核心在于开放的力量,从换船、搭车再到并跑,中美关系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关系,如今中美对峙的尖峰时刻已经来临,在遭遇困难的同时,危机也在时刻倒逼着改革;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力量也让人为之动容,那就是草根四十年,其核心在于企业家群体的力量,四十年来中国真正地崛起了一大批草根,其代表就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庞大企业家群体。


01


中国四十年


首先第一部分,我来讲讲中国四十年间治乱循环的密码。


邓公的遗产

去年年末,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邓公的遗产》,引起了社会各界很大的轰动。在当今这个纸媒死伤殆尽,视媒奄奄一息,自媒体狂飙突进的时代,所谓的舆论一致和权威口径已经寿终正寝,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极度碎片化。


这种轰动让我始料未及的同时,也不由让人想起了 20 年前那个倚马可待、青春作赋的记者时代。当时的云山珠水是最令人向往的热土,遍地是改变命运、发家致富的神话。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们这批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依旧家徒四壁,常年衣无领、裤无裆、光着屁股走四方。不过虽然清贫,我们依旧是满怀壮志的书写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94 年离开新华社后,我一直从事战略咨询行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从沿海、沿江、延边到沿线,我接触了成百上千的基层企业和区域政府,也与无数达官显贵、豪商巨贾打过交道。因此对民间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如今世事倥偬,二十年过去,我也从风华正茂的“记者王”变成了老王。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里,信息高度碎片化甚至粉尘化,人的记忆也沦为易碎品,一个月前发生的事情,都显得遥远而陌生。40 年前的那场变革的肇始,更是恍如隔世。而我有幸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亲历者、收益者、观察者,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于情于理,都应该写些东西来纪念邓公,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于是才有了《邓公》一文的由来。本来就是个人的纪念之作,所以文中也没什么大道理,更多是自身经历与思考的总结,用俗人的视角来讲一些朴素的规律。


没想到这篇“俗人俗事”的文章发出来后,引来反响无数:有党内的老同志托人捎来谢意,认为本文讲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也有经年未见的老朋友特地打电话来说,看了这篇文章很感慨,想起了我们这代 50 后中国人波澜起伏的一生;有正值壮年的企业家,留言感恩这个龙蛇出没、英雄辈出的年代,成功者不必感谢谁的恩赐,失败了也无愧平生,这一切都肇始于邓公。


让我意外的是,本来和我们这代人没有任何共同话题的 80 后、90 后们,也因此文而产生了共鸣。他们从文中了解到这一切的来之不易:有人说,之前受极左思维影响甚深,对改革开放和小平常怀偏见,读完此文后,不由幡然悔悟;更有不少读者留言,在这个浅阅读时代,竟然能字句不差的读完一篇一万两千字的长文,甚至读到激动处泪流满面……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地位不论尊卑,学问不论高低,无数人都被这篇文章打动。究其原因,并非这篇小文的价值有多高,写的有多好,无非是大家都沐浴在邓公的遗产中,天同此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罢了


那么小平到底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我认为说到底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常识、顺应规律。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不装逼、不拼命地强调意识形态,不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民种地这是天经地义的常识,但是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不相信农民会种地。从人民公社到生产队,种什么,不种什么由组织来定;工厂里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由组织来定,生产、生活乃至生命,组织已经全部给你做好了选择。


小平的做法,无非就是给农民选择的自由,你想怎么生产就怎么生产,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你想白天看戏、晚上种地,这是你的自由。最后一下子解决困扰中国千百年的农民吃饭的问题,甚至还释放出了80%的剩余劳动力。


在政治上,小平同样给予宽容的氛围,极左年代所酿成的无数冤假错案,几百万右派,上亿受牵连的人都被所谓的阶级歧视、反动血统论所笼罩、欺辱、打压,邓小平上来以后给这批人以回归公民的政策,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尊重。就这么一点把所有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全部焕发出来了,最终使整个中华民族,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村人,不管是政治贱民还是出身优越的人,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像跑马拉松一样,能不能跑到第一、第二是你的事,但是起跑线总归是公平的。这是邓公给大家留下了最深刻的遗产。


小平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此。他根本不受教条的影响,不受意识形态的捆绑,他唯一的立场就是:别给我唱什么高调,别讲什么大道理。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热爱着这个国家和人民,中国不能被开除球籍,所以发展就是硬道理


此言此行,体现出的是伟大的政治家风范。中国并不是必然会出现邓小平,他出现了,并且改变了中国,这是中国的幸运。也正是因为小平坚定不移的践行“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个原则,才有了这四十年的经济奇迹。


但在肯定邓小平历史功绩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一切的成就,都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历史的力量,时代的力量。只有顺应这股力量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领跑者。

我们讲邓公的遗产的时候,我就回头想,比任何伟大领袖还要伟大的,就是人性、常识和规律。当一个人所做出的决策是尊重人性的、尊重常识的,他自然就是顺应规律的。一旦顺应了规律,国家、民族不强盛都是不可能的。从 1977 年复出到 1993 年正式告别历史舞台,邓小平终于完成了这个伟大的使命,把灾难深重、极弱极贫的中国推上了坦途。所以我们在座的几乎每一个人,成为了这个伟大时代的参与者和积极的推动者、创造者,我们不仅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谓的大江大海,到了邓公手上,中国终于有海了,铁板一块的体制内与生机勃勃的体制外并存,从这里来讲,我们非常感激邓公。


脆弱的繁荣

但是话又说回来,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邓公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经济繁荣,技术进步,机会丛生,思潮涌动,人们得到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很多深层次的危机。